武陵山区民族特色古镇如何建成现代化美丽城镇

2017-02-14 10:29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然 魏晨曦  

  

里耶古镇街景。 资料图片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利用民族地区独特地理风貌和文化特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武陵山区拥有一批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的古镇。这些古镇大多位于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区,多元文化交汇,文化遗产丰富、特色浓郁,是今天古镇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集市是古镇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其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是培育与建设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专业特色镇的重要基础。古镇大多为水路码头或位于湘鄂渝黔多省交界处,自古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小城镇建设潜力巨大。

  现代化背景下,由于水电工程建设、旅游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古镇受到强烈冲击和破坏,城镇建设“高物质化、去历史化、奢靡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笔者通过对武陵山区来凤县百福司镇、龙山县里耶镇、永顺县王村镇(芙蓉镇)、泸溪县浦市镇的田野调查,探索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对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发展古镇旅游,以及民族特色小城镇建设,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一、保护古镇历史文化空间,留存历史文化基因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空间”概念的引入,重塑“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成为推进古镇研究与保护的新思路。古镇历史文化空间主要包含古镇整体形态和布局、商业空间和标志性空间。整体形态和布局指古镇周边的自然环境、交通状况、集镇边界、平面布局以及蕴含于整体形态表征中的整体秩序。商业空间是古镇商业贸易行为主要发生地,也是古镇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场所。标志性空间包括祠堂、祖屋、神庙、各地商帮会馆、广场、井台、桥梁、石碑等,是集镇有机体中生命活性最强、最具标志性的部分,有很强的识别性和汇集性,是居民最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文化符号。

  保护古镇标志性空间,再现古镇历史“真实性”。里耶镇、王村镇(芙蓉镇)、浦市镇、百福司镇都是千年古镇,由于水陆交通变化、产业布局调整以及人口增长等原因,整体形态和布局发生了巨变。整体形态和布局的保护主要通过规划将古镇分区来保护,如里耶镇通过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制定不同的保护和建设控制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持山水相依、具有浓郁土家族传统古镇的特色风貌。

  古镇保护的重点在于标志性空间和商业空间。第一,保护古遗址。里耶古城遗址周围的麦茶战国墓群、魏家寨西汉古城、清水坪西汉墓群、大板汉代墓群等遗存与里耶镇关系密切,是古镇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里耶镇将上述古遗址作为历史文物保护,并兴建古城遗址考古公园。王村镇将古城遗址及其周围的殷商时期古城遗址、大史村古墓纳入保护范围。第二,保护宗教信仰、集会等举行仪式的场所。浦市镇72座寺庙道观、99座土地堂遍布镇内外,居民拜祭庙宇相沿成习,庙宇得到当地居民自觉维护。百福司镇和里耶镇重修了摆手堂,土家族的“舍巴日”及摆手舞得到了保护。第三,保护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发源地及其表演空间。浦市镇修缮浦市万寿宫(江西人会馆)古戏楼,使世界文化遗产“辰河高腔”得以恢复演出。第四,保护有重大影响力的广场、街道节点。百福司镇对贺龙部队标语墙和酉水土匪洞等文化遗址进行了保护。四个古镇都把古建筑的保护置于首位,里耶镇共整修历史街巷2.8万平方米,修缮房屋278栋。第五,保护传统商业、手工艺、服饰生产地及其生存空间。里耶镇将明清以来兴起的瞿家大院、葛元记国药铺、李同发商号、升茂万染坊等老商家、老作坊等作为重点文物保护与修缮对象。第六,保护集中表达传统手工业生活模式的场所。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再现了古镇历史的“真实性”,保持了古镇古风古韵。

  保护古镇历史文物,留存历史记忆。历史文物是古镇最宝贵的遗产,是古镇之魂,承载着古镇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保存与传递古镇历史记忆的媒介与载体。里耶镇制定了《里耶古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通过遗址复原、展示和遗址公园建设等工程,对里耶古城遗址本体进行保护;建设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对秦简以及铜矛等文物进行收藏保护。博物馆联合书画协会组织秦简书法班,与中央民族大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首大学、三峡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学习科普基地,研究、传播秦简文化。永顺王村镇将“溪州铜柱”迁至王村花果山上,修建保护亭对铜柱加以保护。这些古镇对历史文物的保存、研究和陈列展示,向古镇居民和社会公众传递了丰富的地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知识。古镇居民也借助集体记忆凝聚,地域认同感,使居民的归属感得以增强。

  二、传承古镇传统民族文化,建设人文魅力空间

  古镇历史记忆的留存与历史文脉的延续,也需要民间工艺、歌舞、戏曲、节庆、仪式、传说等形式的展演。因此,古镇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与利用,对于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古镇文化记忆,将古镇打造成人文魅力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举办传统民族文化娱乐和文体活动。武陵山区的一些古镇非常注重开展传统民族文化活动。王村镇目前有腰鼓、花灯、舞蹈、溜子等文艺团体队伍10余支。里耶镇修建了土家民族风情园“里耶绿园广场”。2013年,里耶镇文化站组织16支文艺团体举行了“新春雅韵”大型文化迎春活动,表演了32个喜闻乐见的民族民俗民间节目,现场观众达到13000多人次;举办以土家茅古斯、土家铜铃舞、里耶花灯、酉水号子等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展演会。浦市镇每年端午节举行龙舟赛,辰溪、潭溪、泸溪、沅陵各地20支龙船队伍来参加。百福司镇建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沿河文化走廊、摆手舞文化广场和百福文化园。这些活动不仅传承、弘扬了古镇民族文化、繁荣了公共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也推动和加快了古镇特色文化旅游进程。

  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形成新的文化景观。具有地域和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特色的手工制品、民族特色食品等在旅游开发中大量兴起,如王村镇的竹编工艺品、里耶的熏制腊肉、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等。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手艺人和匠人,如土家织锦艺人魏芳花1985年在朱家寨跟随村里的老人学习西兰卡普技艺。2007年移居里耶镇,以制售土家织锦为生。手工业者和民间艺人的产品及其生产实践,既是传统文化的活态保护,也成为古镇的文化景观。

  整理发掘、传播古镇历史文化,提升古镇文化品位。一批学者和乡土文化人编纂了古镇系列文史著作。里耶镇编辑出版《里耶古城》、《发现里耶》《里耶——行走在诗意中的古城》《湖南里耶秦简》等著作。浦市镇的地方文人编写了《浦市年鉴》,全面记载古镇兴衰史。古镇借助各种媒介传播古镇文化。里耶镇是电视剧《血色湘西》的主要外景地,《惹巴拉女人》《里耶·情简》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电影也是在这里拍摄的。中央电视台拍摄了里耶电视专题片《迷城》《古井天书》《寻找迷失的宝藏》,在央视纪录、科教等频道播出。这些古镇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和节日庆典,扩大古镇文化影响。古镇自然、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的学术、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既是对古镇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也提升了古镇的品牌魅力,扩大了古镇的知名度。

  三、改善与提高古镇经济和民生,建设现代化美丽古镇

  加大集市贸易建设,重振商贸古镇。集镇商贸业是古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百福司、里耶、王村和浦市等镇自古商贸发达。在城镇化进程中,上述古镇加大了对集镇商贸的建设力度。里耶镇原有两个农贸市场,随着商贸规模逐渐扩大,又利用扶贫贷款迁建原里耶农贸市场。新建设的商场集商贸、物流于一体,内设宾馆、商铺、冷冻库、储藏库,以及1000平方米的交易大棚。近年来,百福司镇投资80余万元建成了百福司集贸市场。全镇有大型购物中心1处,小型商业购物网点180余家,年商品零售总额超过5亿元。全镇有饭店12家,其中2星级1家,农家乐25家,集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全国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镇、湖北省边区口子镇。

  开发利用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古镇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成为古镇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浦市、王村和里耶的古镇旅游开发已经纳入湘西州旅游发展规划,是重点打造的旅游名镇。里耶镇突出“古城、古井、秦简”资源品牌,通过考古遗址公园、秦城古街区、非物质文化展示传承基地等项目展示里耶历史文化内涵,“天下秦城·中国里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和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入选首批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

  改善与提高古镇民生,激活古镇活力。古镇作为一种人类聚落形态,其生活便利性、舒适性和宜居性,是吸引人口、贸易和各种资源汇聚与流动的重要原因。古镇通过系列项目加强城镇建设,改善与提高古镇民生。第一,改善古镇交通、居住和生态环境。第二,配合旅游开发,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健全配套设施,完善城镇功能,使城镇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提升城镇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化的美丽古镇。前工业时期兴起的古镇正在向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期的城镇转型,其治理能力和水平也需要提升。古镇争取国家投资和借力各种社会资本,促进古镇保护与建设。百福司镇引进商业资金,累计投资1.6亿元建设旅游名镇。里耶镇争取长沙市政府援建资金537.933万元用于里耶河街整治工程,还争取了四个贷款项目用于集贸市场、医院、民族中学和自来水厂建设。

  四、古镇保护与建设的困境与问题

  当前,古镇普遍面临“功能衰退与生活发展之间的矛盾,保护修缮与经济支撑之间的矛盾,原真性延续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规划实施与意识体制之间的矛盾”。武陵山区民族古镇也面临着水陆交通改变、社会文化转型、生态变迁等多重挑战。

  古镇受到现代化建设冲击,古镇风貌及文化遗产难以保存。古镇人口的增长及现代建筑的兴起,不仅影响了古镇整体风貌,也破坏了古镇的整体格局。生态环境的变迁也破坏了古镇民俗文化。只有理解古镇空间的人文生活,才能理解古镇空间的价值与意义。上世纪80年代,四个古镇水运通畅,还盛行着码头文化。然而由于水凤滩水电站、碗米坡水电站等系列水电站的建设,王村镇、里耶镇、浦市镇和百福司镇的码头或迁移或消失,依附于酉水流域水运及商贸的历史遗产和民俗文化,难以存续。

  居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参与度不高。从上世纪80年代起,里耶镇居民开始拆木房建砖房。被评为保护单位的建筑所有者不再愿意自行维护家宅,多等待政府出资修葺。王村镇修建房屋虽有政府、规划局、房产局审查审批等严格程序,但部分居民不愿遵守房屋修建的管理程序和响应修筑仿古建筑还原古镇风貌的规定。

  古镇空巢老人现象严重,民族文化传承动力缺乏。大多数古镇都面临着常住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如浦市镇4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48.15%。古镇的社会主体青壮年常年离家去大城市务工经商,长期受现代文化濡染,对古镇及其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断弱化。大量的空巢家庭也致使古镇传统文化持有者:留守老人们由于承担了照顾孙辈的重任以及生活压力,无法组织和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

  古镇旅游开发处于较低水平。旅游管理和开发欠缺规范。百福司镇的旅游开发和经营还没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卯洞旅游由村民自发组织,收费、游船及讲解服务、安全环保等工作极不规范。特色文化挖掘力度不够。王村镇等景区的散客普遍认为,景区的表演很难让人感受到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气氛,现代文化元素渗透过多。“张家界—芙蓉镇—凤凰”旅游线路的团队游客认为,芙蓉镇和周边的旅游地景观、旅游商品和游乐项目大同小异,旅游建设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相关的配套产业滞后,无法满足高端旅客的消费需求,与古镇旅游寻求多样化、体验性、参与性和文化性等多重目标相悖。

  政府、开发商和居民在古镇保护与发展中存在利益纠纷。政府和开发商主导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重在追求经济利益和城镇化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虽与古镇居民的利益存在一致性,但由于其运作逻辑和模式的问题,居民的参与权、知情权缺失,导致了居民与政府和开发商存在利益冲突。如里耶镇为促进旅游开发,加快城镇建设,引入了某集团建设柳坪度假小镇。但规划进程较慢,且相应的补偿安置与居民期望相距甚远,居民颇有怨言。王村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因古镇居民与政府及旅游公司利益分配问题,导致多起冲突和上访事件。

  五、推进武陵山区古镇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古镇不仅是武陵山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集点,承担着民族社会与外界的联系,以及各种产品的集散、信息的交汇等多种功能,而且还为武陵山区多元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场域和坚实载体。充分利用独特地理风貌和文化特点,在武陵山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古镇,对于武陵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扶贫攻坚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古镇保护与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古镇既是历史文化空间,也应是一个鲜活的社会生活空间。作为历史文化空间,古镇的整体保护,既要保护古镇街区、建筑、文物与民俗文化,还要保护古镇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整体生态文化风貌。通过古镇的生态环境、整体格局、城市肌理、空间序列、建筑风格、色彩基调、装修特色等的规划与建设,整体性地创造出特色,突出古镇历史文化的厚重感,造就精神家园,延续历史记忆。作为鲜活的社会生活空间,古镇建设要合理吸纳现代文化元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善古镇交通、卫生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让古镇居民生活更舒适。

  处理好古镇保护与建设各种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让居民参与并共享古镇保护与建设的成果。在古镇保护与建设进程中,应明确政府、企业和居民各种主体的责任、权力、义务边界,形成灵活的协商机制、明确的责任监督和清晰的利益分享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在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做好宣传和组织动员工作,尊重古镇居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提升古镇居民参与保护与建设中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和吸收古镇居民的意见,让古镇保护与建设规划成为社区集体智慧和外部专业知识的结晶。在历史文物和传统街区和建筑的维护和开发中,政府、社区应与历史遗产的所有者进行协商,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公共性和私人生活空间的关系。将古镇保护与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居委会、党员大会、群众大会、听证会等形式,以问卷调查、访谈、媒体、社区公告等渠道,使居民了解古镇保护与建设的情况,征询并及时回应古镇居民建议、意见和诉求,调动居民家园建设的积极性,增进古镇社区群众的归属感,积极参与建设。应注重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和居民文化权益的保护,探索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和村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以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给予古镇居民经营税费优惠措施,让居民共享古镇保护与建设的成果。避免将大量居民迁出老城形成“空城”,把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社会生活挤走,而置换为纯商业化的旅游景点和购物卖场,减少社会问题和对乡愁情感的伤害。

  培育古镇经济新增长点,新聚合点,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培育、复兴和壮大古镇集市贸易圈是古镇保护和建设的关键。通过对集市商贸的恢复和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民族手工艺等产业的培育,增强古镇聚合功能、辐射功能和带动功能,吸引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和民族村寨人口就地城镇化,使古镇重新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重要物资、特色产业和文化集散地。

  加强武陵山区古镇旅游开发区域间的协调,提升旅游开发水平。武陵山区的古镇应根据各自的文化内涵和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加强协调沟通联动,开发多样化、差异化的古镇旅游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针对当前观光式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过渡的趋势,应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大众旅游”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加强规划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古镇旅游开发建设。加强古镇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古镇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古镇传统戏剧的排练演出场所、传统手工艺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建设。依托古镇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建设古镇研学旅行基地,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利用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资源,打造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品牌。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