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舆情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在公共管理、突发事件应对或公共事件讨论中维护和建立公共机构的公信力。作为干部舆情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多元化教学形式开展培训,是各级干部培训机构必须重视的课题。其中,与舆情管理的实践性相匹配的案例教学一直成为培训机构和授课教师所青睐的重要形式。近年来,笔者在公共舆情管理的案例教学中进行了多种尝试,其中沉浸式案例教学收效比较好,无论是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还是学员的认可度都比较高。
所谓沉浸式案例教学,指的是让学员扮演案例文本中的不同主体角色,从不同角色角度出发讨论案例设定问题,让学员沉浸于案例主体角色中,体验案例背景下不同角色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立场观点和现实困境等,从而使学员在未来舆情管理决策中更好地了解和预判不同主体可能的行为方式,以制定相对科学的决策方案。
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沉浸式案例教学对于教学准备过程、教师引导能力和教学过程控制都要求较高,需要进行完善的设计、准备和组织。以下仅结合笔者所开发的某地“毒地”案例课程,谈谈公共舆情沉浸式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开展所需的核心要素。
科学清晰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是任何教学形式的基础和出发点,沉浸式案例教学亦然。教学目标应围绕着课程需要提升的学员能力而设定。在“毒地”案例教学中,所设定的目标是提升公共舆情管理的组织化,即训练公共舆情所涉及的相关公共机构主体之间如何通力合作,共同管理好舆情。
客观详实的案例文本撰写。不同案例所呈现的事件特点不同,因而案例事件的选择和文本的撰写需要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来定。选择“毒地”为案例,即是源自提升公共舆情管理组织化的教学目标。案例选定后,需要对案例的事件背景和过程进行相对客观而详实的梳理。案例文本撰写可以以时间序列描述,但需选择有研究和分析价值的时间段。在文本内容上,需要对事件重要节点进行清晰明确的记录,如从舆情演变的角度,包括重要媒体参与报道、责任主体回应时间及内容、权威主体发声时间等为节点记录。为确保案例客观性,对于重要节点和重要措施的描述还应附上详尽的内容来佐证,如新闻通稿全文。除了案例过程内容之外,案例讨论问题的设计也是文本撰写的重要内容,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定。在“毒地”案例中,围绕着提升公共舆情管理组织化的教学目标,案例讨论问题设定了两个:一是“请从您所在组扮演的角色出发,讨论该角色在本案例中的舆情管理上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二是“请从您所在组扮演的角色出发,您认为在本案例中,应该如何更好地管理舆情”?为节约课程时间,应提前将案例文本发给学员阅读。
针对案例特点的角色设计。对于沉浸式案例教学,基于教学目标和案例特点的角色设计是重要内容,决定着学员能否真正地沉浸于案例角色和讨论的有效性。在“毒地”案例中设计了5个角色,学员从各自角色出发对案例问题进行讨论,体验了在特定事件环境和背景下的角色难点、决策难点和在案例事件中表现出的成功与不足。例如,在不同班次的案例教学中,扮演同一角色的学员都得出了共同结论:在“毒地”案例中,主管部门在公共舆情引导的作为方面是存在不足的。此外,不同角色之间通过交流又了解到了不同角色之间的决策困境,同时经过对应然措施的充分讨论,不同角色之间可以在博弈和磨合过程中形成合力。
合理有序的讨论过程控制。案例教学的成效是前期准备和课中控制相结合的结果。良好的案例讨论过程控制至少应当包括4方面内容:第一,环节时间分配。整个案例教学课程多长时间,需要划分为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分配多长时间,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在“毒地”案例中,整个课程被划分为5个环节:案例背景介绍20分钟,讨论规则介绍5分钟,案例问题讨论40分钟,讨论结果交流40分钟,教师总体点评30分钟。中间留有15分钟休息时间。第二,讨论规则介绍。让学员明确了解讨论规则是过程控制的重要内容。在“毒地”案例中,除了介绍学员分组角色之外,还确定了以下规则:学员根据所在组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讨论,由组长组织本组讨论;讨论结论简要写在纸板上;各组推选一名组员代表本组在交流环节发言,阐述本组讨论结论;交流阶段,每组代表的发言时间都不要超过8分钟。第三,组长把控各组讨论。要求组长严格按照设定时间和讨论问题进行讨论。第四,纠偏性干预。一般情况下,讨论环节由组长主导,教师只是巡听,但如果发现讨论问题出现了偏差,教师需要及时介入干预,让讨论回到既定方案轨道。
基于教学目标的评价引导。学员沉浸式讨论有助于提高自身从不同角色思考问题的意识,是学学相长的过程。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师的知识性评价与引导,即教学相长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沉浸式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和引导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一是讨论结果交流阶段。这既是学员交流观点的阶段,也是教师与学员互动的阶段。教师需要对每个组讨论的观点逐一进行点评,特别是其中精彩的观点、在同一个问题上出现的不同观点、具有建设性的措施等。其二,教师总体点评阶段。这是教师对整个案例进行点评的阶段,需要分析案例所呈现出的特点,评价案例事件相关主体,同时再适时回应学员所提的观点和措施。沉浸式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对案例非常熟悉,并基于一定的评价体系对案例有科学的分析性认识。因此,在案例教学之前,对案例开展深度研究解剖,形成案例分析报告是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
画龙点睛的基础理论供给。教师进行总体性点评后,案例教学已经实现了完整性闭环。然而,这还仅仅停留于就案例评价案例、就案例评价讨论的初步目标。一堂精彩的案例教学课,还需要向学员供给可资形成思维模式或建立评价体系的基础性理论。因此,作为课程升华的部分,教师还应在最后用一定时间提供与案例相关的支撑性理论,如公共舆情管理的基本框架、原则与方法等。这一内容可以融入总体点评阶段,也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讲授,时间长短取决于整体课程进度,但一定要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