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1+N”政策体系力挺脱贫攻坚

2017-05-18 15:37来源:新华网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西藏自治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面临点多面广、基础薄弱等严峻挑战。国务院扶贫办批准的2015年西藏新一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59万人,去年减贫人口14.7万人,还有44万贫困人口,脱贫任重道远。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西藏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逐步构建起了“五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此外,西藏建立了“1+N”政策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去年1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西藏是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十三五”开局之年,西藏脱贫攻坚首战告捷:2016年1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得到国家确认,1008个贫困村(居)达到退出标准,10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其中5个县申请国家考核评估。

  政府因地制宜,群策群力助脱贫。“截至目前,出台了36个涉及脱贫攻坚的规范性文件,基本形成了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土地政策、产业扶贫、生态补偿等配套完善、涵盖各方的政策体系。西藏被评为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好’的8个省份之一,得到中央的肯定和有关部委的高度赞赏。”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席丁业现说,西藏已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援藏扶贫、社会扶贫“五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专项扶贫,统筹整合36类财政涉农资金85.2亿元;行业扶贫,实施交通、农牧、水利等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251个,总投资53.63亿元;金融扶贫,全年落实扶贫再贷款资金3784万元,累计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18.15亿元,形成了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到户扶贫等对应各类主体‘应贷尽贷’的金融扶贫政策体系。”西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尹分水说。

  企业和社会各尽其力。“17个对口援藏省市、18家中央企业与受援地签订了扶持协议。132家区(中)直单位参与定点扶贫,实现全区5467个贫困村(居)全覆盖。”尹分水说,西藏启动“百企帮百村”行动,470家各类企业与670个贫困村(居)对接帮扶;12家企业与扶贫部门签订《企业支持就业扶贫框架协议》。中国烟草总公司五年捐资5亿元助推扎朗、贡嘎、班戈、仲巴4个县脱贫攻坚,成为企业助力西藏脱贫攻坚的典范。

  与此同时,针对全区148695户、58871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现状,西藏因人因户提出帮扶措施,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施成果显著。去年实施扶贫项目528个,完成投资33.58亿元,带动贫困群众脱贫5.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51.5亿元,易地搬迁总规模18310户涉及7.7万人,建设376个安置点,已搬迁入住3.58万人。

  特色合作社为脱贫致富开新路

  产业扶贫作为创新扶贫方式的重要举措,能够实现扶贫工作从“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带动贫困人口自力更生走上致富新路,因此成为西藏推进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西藏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重视产业培育力度。其中,发展特色农牧民合作社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实现形式。

  记者在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采访时了解到,随着林芝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和游客数量增加,氆氇这一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民族产品受到游客的亲睐,当地扶贫部门正是看到这一商机,帮助当地藏民成立了氆氇缝制加工合作社,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自己单独做活难处非常多,成立合作社一起做,工作有配合,销路也更好。”工布江达县惠民民族服装加工合作社理事长洛桑赤烈告诉记者,县里有关部门为了扶持合作社的氆氇加工生意,不仅为他们提供厂房,还通过微信等途径打开市场销路,而且专门为他们设立了精准扶贫项目。“股东每人每月3000多元,工人2500元,技术成熟的话还会加工资。去年赚了10万元,除了发放工资,还会做滚动再投资,下面还要扩建。”他说。

  除了氆氇合作社外,当地扶贫部门为了多渠道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还成立了朱拉乡松茸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错高乡错高村原种藏香猪繁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专业合作社,以“贫困户+合作社+公司”模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为贫困户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合作社一头连着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一头连着加工企业和市场,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带动入社农牧民增加收入,间接示范带动未入社农牧民发展现代农牧业生产。

  据了解,山南市曲松县曲松镇琼嘎村藏药材种植加工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直接带动入社农户增收脱贫。此外,日喀则市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发展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文化旅游业等多种产业,有力拓展了当地贫困群众的致富渠道。

  西藏自治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推进产业扶贫工作,自治区去年全年整合资金40亿元作为产业扶贫发展资金,设立风险补偿基金12.78亿元,撬动对口援藏、金融信贷、社会资本20亿元,已实施项目528个,带动5.8万名贫困群众脱贫。

  易地搬迁“拔穷根”

  西藏在实施脱贫攻坚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当属易地扶贫搬迁。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只有“挪穷窝”“换穷业”,才能“拔穷根”“稳就业”。

  “西藏去年全年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贷款151.65亿元,完成投资40.9亿元;开工建设安置点376个、住房1.8万套,已搬迁入住3.58万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丁业现说。

  历经夏日多年少有的强降雨天气,53岁的罗布总有一种“虎口脱险”的感觉。去年,国家投资7761万元,对他所在的察隅县布巴村实施易地搬迁,让全村人安全度过了大雨时节。

  布巴藏语意为“有胆量的人”,住在过去的布巴村,确实考验人的胆量。布巴村原先所在的瓦龙乡,不通公路,地处怒江河谷悬崖上,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频发。布巴村民的耕地在对面的半山腰上,耕作土地来回至少要4个小时。秋收碰到降雨,村民收割悬崖边的庄稼,须打桩拉绳系在腰上。人均耕地不足一亩,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仅1700元。

  布巴村于2015年易地搬迁至察隅县下察隅镇。记者近日来到易地搬迁后的布巴村,宽阔的黑色路面直抵村庄,村头河滩大型拖拉机在轰鸣中开荒造田。布巴村有63户、363人。走进村民阿帝家,宽敞的院落铺满绿色草皮,厨房、卧室、客厅等均用藏式风格装修。布巴村整村搬迁后,人均耕地面积达两亩以上,一年两收,村民不仅可以上山采集各种药材,还可出门打工,增收渠道大大拓宽。

  村党支部书记昂珠说,县里多次举办了农业及蔬菜种植、钢筋工、泥瓦匠等培训班,覆盖到全村所有的劳动力,让居民通过产业发展安居乐业。目前,村里外出打工的达到80多人。

  拉萨河畔的曲水县“三有村”(有房子、有产业、有健康),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建成,是西藏建成的首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6年7月,来自曲水县3个乡、10个村的184户、712名贫困群众,陆续搬进了新家。曲水县对搬迁点规划了居住区、生活区、产业区,三有村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下,奶牛、藏鸡养殖、药材种植等产业蓬勃兴起。

  “这一切像是做梦,靠自己每年外出打工,干10多年都不一定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村民塔庆说,“住在这里出门方便,在合作社干活每月还有工资。”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西藏计划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26.3万人,占西藏5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4.6%。

  三项举措打造小康村

  2016年,西藏脱贫攻坚工作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保障之强、投入规模之大、整合资源之多、社会动员之众、影响范围之广、工作要求之高、脱贫成效之实,都是前所未有的。

  “西藏脱贫需靠政策的强力推动。去年,我们出台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这是打赢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战的总纲,确保到2020年实现59万贫困人口脱贫,74个县区‘摘帽’。”丁业现介绍说,自治区建立了“1+N”政策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1”即《实施意见》;“N”即贫困县约束、帮扶、考核、退出等体制机制和产业、搬迁、生态、教育、社保、金融等精准扶贫措施。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对口援藏扶贫水平,西藏组织考察组赴宁夏、福建调研闽宁扶贫协作先进经验,西藏将充分发挥对口援藏优势,大力推进援藏扶贫向纵深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外力支持。

  今年,西藏还将继续攻坚克难,不仅使群众能尽早脱贫,更重要的是确保就业稳定,不返贫。今年,西藏将在继续实施好“五个一批”的同时,重点实施三项举措。

  一是大力实施“十项提升”工程。总规划投资2000多亿元,面向重点贫困乡村,大力实施水电路讯网、教科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积极谋划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整村推进小康村建设,集中力量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打造一批美丽宜居、设施配套、文明富裕的脱贫样板村、小康示范村。

  二是实施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投资60亿元,实施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稳步推动边境地区通过住房条件改善、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等,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非边境地区群众向边境地区转移,确保边民安心守边固边,确保“山这边比山那边好”,体现道路自信,展示制度优势,树立国门形象。

  三是实施高海拔生态搬迁工程。对45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实施要素适度集中战略,推动向城镇、资源较富集、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的地区搬迁,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集约效应。(记者 刘洪明 赵东东)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