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 大美北疆——写在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

2017-05-02 15:08来源:新华网    

  这是乌兰浩特的成吉思汗庙(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日电 题:守望相助 大美北疆——写在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

  开栏的话:团结奋进七十载,富民强区写华章。1947年5月1日,在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曙光里,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成为新中国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光辉起点。

  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自觉把地区和个人的前途命运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守望相助,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辽阔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践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典范。

  从今天起,新华社将开辟“北疆亮丽风景线”栏目,陆续播发稿件,全方位展示内蒙古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历史巨变。

  新华社记者李仁虎、殷耀、任会斌

  北疆5月,大兴安岭南麓的乌兰浩特春意盎然。绿树鲜花映衬下,一座青砖灰瓦的二层礼堂格外醒目。这是著名的“五一”会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在此宣告成立。

  忆往昔筚路蓝缕,看今朝春华秋实。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坚定不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风景壮美,成为祖国北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同心掬得满庭芳

  内蒙古民族众多,目前生活着55个民族,2511万总人口中共有少数民族人口551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约为462万。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严格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民族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权益。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说,内蒙古自治区先后成立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和18个民族乡;制定和颁布草原管理、民族教育、蒙医药等大批条例法规,民族法规体系日益完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得到充分尊重,城市少数民族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这些举措有效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夯实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

  内蒙古完善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培养、任用机制,为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全区有少数民族干部约6.8万人,占干部总数的33%左右,其中省部级、地厅级、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分别占同级干部的41.67%、33.72%和30%,均大幅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长调、呼麦、蒙医、兽皮制作、篝火节等44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保护;整理出版《蒙古秘史》《格斯尔汗传》《江格尔》《鄂伦春语释译》等大批民族典籍、口传古籍,发掘整理上千种歌舞、音乐等民间艺术……悠久的草原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弘扬。

  70岁的芒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尔道(和声演唱)”的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他在政府资助下,向100多名学员传授了这门古老艺术。“后继有人,我非常高兴。”芒来老人说。

  民族团结与进步,如同船之双桨,相得益彰。草原上各族群众共同当家做主,自觉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上世纪80年代,包头市汉族女医生李敬秋救死扶伤,连续工作数日,为一名蒙古族妇女接生时累倒在病床前,不幸去世,被当地农牧民称为“生命的天使”。新时期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医生王布和几十年来免费为各族贫困群众诊疗疾病,资助困难家庭孩子上学,捐资修建便民大桥,被群众誉为“最美乡村医生。”

  “草原母亲”都贵玛、优秀民族干部牛玉儒、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廷·巴特尔……1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团结友爱的故事层出不穷,书写着“模范自治区”的风采,牢牢筑就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义勒力特中心小学学生在学习蒙古族舞蹈(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经济发展一马当先

  农牧业生产落后萎缩,工业仅有一些小工厂小作坊……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这里是全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1947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5.37亿元。

  70年来,自治区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带领各族群众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快速发展。去年全区粮食产量达556亿斤,年度牲畜存栏量达1.36亿头(只),分别是自治区成立之初的15倍和14倍;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稳居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区之列……全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实至名归。

  由手工作坊向现代重化工转型升级。“一五”时期,包钢等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开启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化进程。进入新世纪,内蒙古自治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适应经济新常态,跳出“挖煤卖煤、挖土(稀土)卖土”的老格局,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档升级,国家重要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已成规模,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领跑全国。以包钢高端稀土钢板材冷轧工程为代表的大批传统工业升级项目建成投产,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信息产业巨头纷纷落户,云计算服务器达90万台,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集群……

  2016年内蒙古实现生产总值18633亿元、工业增加值7758.24亿元,比1947年分别增长642倍和6148倍,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第6位。“现在,全区正朝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支柱产业多元化阔步前进。”内蒙古自治区经信委主任王秉军说。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内蒙古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全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连年实现“双提高”,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生态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好势头,筑起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这是内蒙古蒙犇畜牧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携手共圆中国梦

  61岁的巴育巴特是鄂托克旗赛乌素嘎查牧民,家里承包着3000多亩草场,每年的牧业收入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补贴收入近20万元。坐在宽敞明亮的屋里,他笑着说:“现在城里人有的,我们家都有。”

  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忧居到安居、宜居,从穿暖到追求时尚……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大幅提高。

  “小病扛,大病躺,得了重病见阎王”,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前缺医少药,鼠疫、天花、结核病、克山病等传染病、地方病流行,每年夺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婴儿死亡率超过430‰,孕产妇死亡率为1600/10万,人均寿命不足35岁,其中蒙古族群众的平均寿命只有19.6岁。

  卫生事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人们逐渐摆脱传染病和地方病的戕害,草原呈现人丁兴旺的景象。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水平大幅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已升至75.8岁。

  去年,内蒙古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7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09元。通过实施精准扶贫,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内蒙古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覆盖城乡、层次齐全的现代化办学体系,去年高中、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93%和33%以上,而与之相对照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的人口文盲率接近90%。如今民族教育事业更是蒸蒸日上,办学条件处于同级学校的优质水平,各学段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比例均超出其人口所占比例,进入全国前列。

  7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难以胜数。“这些都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也是成功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果与标志。”内蒙古大学教授齐木德道尔吉说。

  和衷共济70载,而今扬帆再起航!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