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方面着手深化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2017-06-17 16:25来源:中国民族报    

  据对5所高校的调查与500份抽样问卷分析,86.9%的大学生表示对自己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有自豪感,98.2%的大学生表示知道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但是,对民族团结的内容、开展形式非常熟悉的只有63.4%,专门学习过民族团结相关课程的只占29.7%。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开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一、立德树人,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立德树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学校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要场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坚决落实,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任务。 

  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关键是以人为本。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重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同时,也要重视树立师生民族团结的正面典型,建立不同民族师生的常态交流机制,师生互嵌、共同成长。

  二、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开发民族团结教育的隐性课堂

  课堂教学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据了解,高校一般都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多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系、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这些是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我国15所民族院校的通识课程。思想政治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是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要与时俱进,增加党和政府最新的民族工作会议与文件精神。如中南民族大学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国家资源共享平台课程,自2007年始,把民族工作的最新会议、文件与领导人系列讲话精神列为期末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与考核,让学生掌握我国最新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维护民族团结。

  据了解,除民族院校外,没有民族学相关专业的一般院校,很少开设与民族有关的课程。个别师生对我国的民族政策了解不够,还存在“民族团结教育只需针对少数民族宣讲”的片面观念。对此,笔者建议高校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为公选课或思政课的补充;综合性院校的人文学科开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史》《中国民族志》等专业课,开设《民族风情》《民族旅游与文化》等选修课,或开设《民族团结进社区》等社会实践课。同时,鼓励学生选修民族院校的相关网络课程、微课、慕课,将其作为思想政治课的补充或第二课堂。通过学习,让广大师生了解民族文化知识,开发民族团结教育的隐性课堂。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校园文化活动是活跃校园气氛、营造良好教育情境的主要载体。

  一是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知识讲座,主要围绕民族知识、党的民族政策等内容,既包括教师的知识讲座,也包括对学生的培训。如中国地质大学连续7年邀请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给学生骨干培训班讲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通过学生骨干带动校园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

  二是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竞赛、展览与交流活动。中南民族大学开展了以“民族魂·中国梦”“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开展民族歌舞比赛、举办民族团结教育画展、民族文化图片展览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置56个民族知识橱窗、民族文化墙校园景观,组织各民族学生联谊会、民族结对等活动。

  三是通过“互联网+”、新媒介传播民族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建立“微民理”微信公众号等专业课程平台、学校官方与学生会民间社团组织的微信QQ公众号、校园网络、微博等,发布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新闻与推文;通过拍摄民族团结微电影,丰富师生民族团结知识的“信息源”。

  四是高校依托民族节日、民族文化活动月、民族团结教育月、民族团结进步年,形式多样地开展民族文化专题活动。中南民族大学举办了民族节、民族美食文化节体验活动等,通过歌舞、演讲、话剧、小品等多种形式普及民族知识、展现民族风情、丰富校园文化、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升师生的文化互嵌意识。

  通过以上活动与形式,高校把校园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辐射到课堂内外,让民族团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化于众、凝化于魂。

  四、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育民族团结的传播者与实践者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围绕民族团结主题,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通过民族地区调查,开展学术型社会实践活动。中南民族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挑战杯、调研中国等各级各类活动,主办方都设置了民族地区或民族团结相关选题,教师也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国情,掌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情况,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目的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二是通过支教、支农、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献爱心等体验式服务,开展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既鼓励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到民族地区服务活动,也倡议少数民族学生到汉族地区服务。中南民族大学的藏族学生自发组织回馈社会的“德吉连梦团”,既有爱心义卖、返乡善行、宣传艾滋病防疫等活动,也为生病的汉族学生募捐,还组织武汉高校的藏族学生到武汉社区养老院陪伴老人,志在“做优秀的藏族大学生”,意在成为赞普使者。他们通过爱心活动,维护民族团结。

  三是通过作品创作来实现创作型社会实践。如艺术类学生到民族地区写生、采风、对建筑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拍摄视频,民族学、人类学、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拍摄民族团结题材的微电影,等等。

  以上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学校与民族地区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或校企联合等学生集体实习等多种途径来实现。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成为民族知识和民族团结的传播者与实践者。

  总之,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与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坚持以“互嵌”文化为引导,以骨干示范为引领,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努力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内地边疆班(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践与创新研究”(15BMZ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