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并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党校教学的具体要求。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思意蕴、为政理念、操守情怀对于坚定领导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提升精神境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坚定文化自信的理性认知。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建构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来源还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的理性认知。表达文化自信也不仅是爱国情感的抒发表达,更重要的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全面深入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底气。以对传统文化深刻的理性认知为基础,讲述中国故事才能胸有成竹。
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党校教学之中,在对教学对象的设计方面,要把培养领导干部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认知态度作为目标指向。设计教学对象要结合学员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学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怀有“温情和敬意”的态度。正确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的清醒,也是文化自觉的前提条件。
筑牢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化底蕴。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领导干部树立文化自信关键是价值观自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也形成了与之相应、独具民族气质的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内蕴的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源,也是支撑价值观自信的底蕴所在。领导干部树立价值观自信,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又要弘扬其当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文化根系。
对领导干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将加深学员的价值观自信作为目标指向。教学内容安排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价值理念的内涵及其发展脉络讲清楚,使其成为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使学员的价值观自信植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中国的话语体系理解阐述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在对外交流中展现、传播好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
夯实增强党性修养的思想基础。党性根植于人民性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是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下,强调深入实践,是对传统文化中“修养”观的继承和超越。
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党校教学的内容,在对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要把培养学员学习传统文化的正确方法作为目标指向。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充分的教学互动,鼓励学员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引导学员养成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思维习惯,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厚植提升人文素养的历史根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滋养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是今天领导干部文化素养深厚的根源所在。当前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却往往未能充分满足时代的需要。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为现代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传统文化的思想光芒,如“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求名应求万世名”的眼界、“家财不为子孙谋”的胸襟等等,为领导干部涵养历史眼光、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和启迪。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课堂,在教学效果的设计方面,要把培养学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员自觉学习的动力作为目标指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示传统文化思想的力量、语言的魅力、境界的感召,激发学员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促使领导干部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营养、丰厚自身人文底蕴、提升人生境界作为终生学习的内在诉求,从而进一步提高为政素养和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