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纪实

2017-07-04 10:50来源:新华网  作者:苏永生  

  

  (图表设计:苏昊)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在内蒙古,这些每个老百姓都耳熟能详的话语,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心声。

  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民族团结一直是我区的优良传统,模范自治区是周恩来总理对内蒙古自治区的高度评价。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区,叮嘱全区各族人民要守望相助,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深情叮嘱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强大动力,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开创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喜人局面。

  完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和政策体系,切实保障了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各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初夏时节,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蒙古族第二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6年级37班的蒙古族学生正在上课。班主任巴图巴特尔说:“我班42名学生有40名来自牧区,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着良好的教育。”

  优先支持、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是我区长期坚持的一项原则。

  2016年9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受益。

  70年来,自治区一项项涉及民族教育、民族语言文字、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内容的条例和法规,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以来,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180件,批准设区的市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132件,批准3个自治旗现行有效自治条例、单行条例36件。

  有了法规保障,还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指导。

  70年来,自治区党委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漫步在呼和浩特市的大街小巷,一间间商铺上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的牌匾整齐划一。

  蒙古语言文字是自治区的通用语言文字,是行使自治权的重要工具。

  从2014年9月到2016年底,自治区政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社会市面蒙汉文并用治理工作,提高了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率和规范标准率。

  从2013年到2016年,自治区累计投入1.2亿元,扶持由40个单位开展的58个加快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项目。

  在自治区,每年都有许多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通过考试进入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为促进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就业,自治区在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每年从录用、招聘计划总数中拿出15%的职位(岗位),定向招录蒙古语授课毕业生。

  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大量培养少数民族的各级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

  自治区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约占干部总数的33%,高于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全区省部级、地厅级、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分别占同级干部总数的41.67%、33.72%、30%。

  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一项项政策措施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全面小康道路上砥砺前行

  夏日的达茂草原,天高云淡、满目苍翠。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碧波荡漾的艾不盖河畔边山岗上,“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高高耸立。镇区内的少数民族创业街上,游客在选购牧民自制的奶食品和民族手工艺品。

  作为国家首批兴边富民行动试点旗,该旗从2000年开始,以国家兴边富民行动资金为引导,集中捆绑各类资金,实施了以改善各族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的一大批项目,从一个牧业贫困旗跃升为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示范旗。

  我区19个边境旗市共有少数民族人口60.13万人。受历史、自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旗市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问题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边境兴则边疆兴,边境治则边疆治,边民富则边疆固。

  以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为目标的国家兴边富民行动2000年在我区开展以来,截至2016年,自治区民委会同自治区财政厅累计向边境旗市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4.4亿元,实施各类建设项目1500多个,有力促进了边境旗市发展。

  “十二五”以来,我区19个边境旗市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111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4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62.26亿元增加到118.12亿元。

  兴边富民成绩喜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查哈阳村,村党支部书记苏明光每天都要到安装在村口的一组组光伏发电设备旁看一看。“这是国家投资70万元在我们村建设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去年1月建成开始发电,1年收入可达8万元。”苏明光说。

  我区共有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俄罗斯4个人口较少民族,分布在呼伦贝尔市的231个嘎查(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2001年开展以来,自治区先后对231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嘎查(村)进行了重点扶持。

  “十二五”以来,我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9个旗市累计得到各类财政扶持资金25.81亿元,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种养殖等一大批项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扶持力度。”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目标明确、振奋人心。

  目前,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中设立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民族工作经费等专项经费近1.5亿元。自治区财政对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东部五盟市的各项补助资金和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均占全区的70%左右,高于全区盟市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点。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草原儿女心向党”深深浸润于各族干部群众血脉之中

  2017年6月25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会在兴安盟召开。

  作为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从2013年开始,兴安盟举全盟之力,实施了经济发展提速、基础设施提升等9项工程,让城乡各族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去年兴安盟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有效载体、有力抓手。在内蒙古,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已经成为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目标。

  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蒙、藏、回等9个少数民族群众在同等条件下,享受着办理事务、推荐就业、扶贫帮困、就医体检4项优先待遇。居委会主任武荷香说:“社区里谁家遇上个难事,居民们都会帮着想办法,处得就像一家人。”

  70年来,从草原母亲收养南方3000孤儿,到自治区为地震灾区捐款捐赠蒙古包;从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英勇搏斗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到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从全心全意服务驻地的内蒙古军区某汽车团,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包头钢铁集团公司;从额济纳旗三迁旗府,到神舟号飞船在内蒙古的一次次成功发射与回收,在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民族团结的故事感人至深,民族团结的歌儿到处传唱。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赛汉陶来苏木孟格图嘎查党支部书记乌云苏依拉带头开办餐饮店致富后,将自己的经营经验主动传授给23户农牧民,帮着跑贷款、出主意,使他们成功转产就业。2015年国庆前夕,她作为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兴安盟科技成果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孙久仁多年来深入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蒙古族聚居的东苏嘎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嘎查群众先进种植技术,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被嘎查群众亲切地称为汉族荣誉村民。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门克庆嘎查党支部书记阿文色林多年来带领嘎查蒙古族和汉族群众注册工贸公司,造林育草、多种经营,使嘎查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示范村。

  为推动民族团结深入开展,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评选表彰办法》,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统战部、自治区民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使创建活动政策指导体系和标准进一步完善。

  自治区民委党组书记特古斯说:“我区从1983年到现在,共召开8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1580个模范集体和2192名模范个人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188个模范集体和201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

  在我区每年9月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期间,全区各地都会集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从1984年到现在已经进行了33年。

  现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已经走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牧区、宗教场所等。我区的19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208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引领着创建活动不断深入。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叮嘱全区各族人民要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

  70年来,自治区坚持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积极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今年3月,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西地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到现在,我区共有43个村寨入选。

  走进西地村,高大的仿古门楼,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与绿树清水相映成趣。

  在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民委的支持下,这个过去路难行、村容差、收入低的少数民族村一跃成为呼和浩特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支部书记丁守容还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德堡举行的第36届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使元上都遗址这个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单体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公众的视线。

  2015年8月,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鄂尔多斯举行。我区代表团参加了全部17个竞赛项目和16个表演项目的比赛,一等奖总数和奖牌总数均获全国第一。各民族人民在参与活动、切磋技艺中增进了友谊、加深了感情、凝聚了力量,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

  作为增进民族友谊、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经成为我区的一项法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8届。

  去年9月,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代表我区参演的两台剧目《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和《马可·波罗传奇》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

  在今年3月,十多年行程13万公里、走遍国内外蒙古族聚居地,致力于蒙古族民俗研究的汉族学者郭雨桥被评为感动内蒙古人物。他编写的《蒙古部族服饰图典》已经与一家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

  “飞跃八千里路云和月,乘风而来,近看草原大地青春焕发的光彩……”

  抚今追昔,团结进步、快速发展的内蒙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祖国北疆更加亮丽风景线的伟大征程中,昂首阔步、砥砺奋进,书写着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