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我国西部的藏族群众生活状况如何?脱贫攻坚进展如何?记者日前深入我国藏区,进村入户采访。
朝阳爬上高原山头,阳光撒满西藏东部土地,温暖着万物生灵。崭新的藏式房屋错落有致,水泥路通到各家门口,几位村民在收拾院子。这是记者在昌都市达修天津新村看到的情景。
达修天津新村由6个自然村于去年底搬迁建成,共172户、580多人。搬迁以前最远的自然村瓦布村距公路18公里,只有摩托车才能通行。
“祖祖辈辈在山上靠天吃饭,种青稞、养十几头牦牛,一年收入2000多元。”44岁的丁增绕吉分到了90平方米新房。“从没想过能住上这么亮堂干净的房子。以前到镇上要走3个小时到公路边坐车,办个事一天就没了。现在靠近公路,我今年贷款买了一辆货车跑运输,一天能挣200多元。”
孩子们上学也变得容易了。“今年我们计划在村里建幼儿园,学生读完幼儿园可在邻村读小学至三年级。”选派村党支部书记贡嘎赤林说。
西藏去年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投资逾40亿元,已搬迁入住3万余人。西藏贫困人口约59万人,去年减贫约15万人,今年将完成13万人脱贫。
发展农牧区村集体经济正成为藏区致富新引擎。“缝制一件藏袍,能挣35元,最多的时候一家一天能缝制10件,两天就能挣一头羊的钱,这比种地、放牧的收入多。”多杰才让说,有了合作社,脱贫致富就有了盼头。
多杰才让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松多村村民,两年前加入村里以股份制方式成立的合作社——赛康服饰有限责任公司。
松多村村民过去有近半是贫困户。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政府在此发展服饰加工、农家乐等村集体经济。如今全村已整体脱贫。
“现在有140户参与服饰加工,村民中有200多人在这里就业。合作社去年利润90万元,户均分红近3000元。”松多村党支部书记兰本加说。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马正军介绍说,青海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为牧区搬迁户每户补助9万元至10万元,每人补助到户产业扶持资金6400元。青海藏区贫困人口共8.7万户、28万人,贫困发生率18%。去年以来,有1.6万户、5万余人脱贫。
旅游业正成为四川藏区脱贫新引擎。稻城亚丁曾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最贫穷的地区。随着旅游业逐年好转,位于景区附近的仁村逐渐富了起来。
“过去,因为穷外面的姑娘不愿意嫁进来。”24岁的仁村村民多吉告诉记者,如今,当地交通越来越好,游客逐年增多。
多吉一年有50多天给游客牵马,收入近5万元。自家房子租给外地老板一年有20万元的收入。仁村逾半数村民把房子租给商人,最高的一年租金有60万元。
四川藏区大力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等措施。2016年成功实现四川藏区335个贫困村、5.39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9.3%下降到12.9%。
发展产业渐成云南藏区脱贫的重要支撑。今年46岁的施顶拉姆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江坡村村民,去年脱贫的她感受颇深:“以前,家里种青稞、小麦,也养几只猪,但因不懂种养技术,收入不高。”
施顶拉姆2015年学习种养技术,选育优良品种的猪仔,并种植附子、葡萄和藜麦。“去年我家人均纯收入约4000元,生活越来越好!”她笑着说,政府很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扶贫队员经常到家里询问需求。
“不仅补助产业资金,也帮忙解决销路。”驻江坡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马彩花说,根据全村实际,鼓励村民科学化养猪、种葡萄,提前对接采购商,群众脱贫致富的意愿和动力很大。
去年,迪庆共3个贫困乡和35个贫困村、3.5万人脱贫,今年将完成3万余人脱贫。
金融扶贫已成为甘肃藏区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甘南藏族自治州近年来强化金融支持,在664个建制村组建扶贫互助社,扶贫小额信贷“应贷尽贷”,累计贷款54亿元。全州初步形成以旅游文化产业和生态农牧业为龙头,多元富民产业齐头并进的格局。
目前,甘南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已覆盖所有建制村,资金总规模近2亿元,入社农牧户达2.6万户,累计发放借款逾1亿元,为缓解贫困群众资金短缺问题和促进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