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术讲政治”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需要从多个维度和角度破题解题,但最根本的是要筑牢以下四个功底。
筑牢理论功底
理论功底是“用学术讲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用学术讲政治”的根基所在。夯实理论功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理论学习。要重回书房,认真研读经典,从无尽的宝藏中汲取丰厚的营养;要保持对理论的敏感和学习研究的热情,时刻关注和追踪理论学术前沿,及时更新知识,不断完善知识架构;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领域,博采众长,博学多识,专才和通才兼而有之。
筑牢政策功底
政策功底是党校教师的基本功,是“用学术讲政治”的本质要求。所谓“有的放矢”,具体到“用学术讲政治”上,就是用学术之“矢”射政治之“的”,而党和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都深刻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现状,是政治最新、最集中的体现,是“的”中之“的”,因此,党校教学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
要筑牢政策功底,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高度关注并及时跟进学习党和国家出台的最新政策。要比照前后政策学习研究,仔细观照政策变化,探究变化的原因和目的,对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问题指向和对策措施要了然于胸。二是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参与到政策的起草和制定中来,才能对政策制定的来龙去脉、政策内容的基本精神、核心要义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在解读中央重大政策时,政治站位高、脉搏把握准。
筑牢实践功底
实践功底是“用学术讲政治”的现实需要,是“用学术讲政治”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强调“用学术讲政治”,是要通过学理更加立体、清晰地讲明讲透政治理论的本质精髓及蕴含其中的逻辑关系,同时高度关照现实问题,从中找到或提供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实践出真知。毛泽东同志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要筑牢实践功底,路径有两条,一是积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生活,深入基层一线。二是勇于放下身段,走近在校的广大学员。党校学员是单位部门的“关键少数”或行家里手,大都社会阅历丰富、工作经验丰富、领导经验丰富,是送上门来的“实践课”导师。党校教师要充分发掘学员的“富矿”,踊跃参加学员沙龙、学员大讲堂、学员从政交流、学员课题研究等教学活动,主动接近学员,虚心问需于学员、问计于学员,切实补强党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实践经历相对不足的短板。
筑牢艺术功底
艺术功底是“用学术讲政治”的方法要求,是促进“用学术讲政治的”助燃剂和催化器。所谓艺术功底,就是将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的能力,就是将用学术和讲政治融会贯通起来的本领。
筑牢艺术功底,首先要突出问题导向。领导干部来党校学习,带来很多思想、工作方面的困惑和疑问,希望通过党校培训和学习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理论、思路和方法论指导。这就要求党校教学必须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终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开学员思想上的疙瘩,对学员提出的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予以讲清,并且解答问题的逻辑层次清晰,才能令人信服。
筑牢艺术功底,必须注重构建学术框架。学术框架至关重要,它是实现学术与政治相对接的桥梁或平台,是实现重大现实问题转换为学术问题的接口,有了完整学术框架的导引和切换,“用学术讲政治”才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构建学术框架,最重要的是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其中所蕴含的“理论思维”至今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有力支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为学术研究过程中构建学术框架提供了典范和科学理论指导。中央党校杨献珍、艾思奇等大家名家在学术上的建树,无不得益于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筑牢艺术功底,还要注重锤炼语言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艺术是传道授业的重要载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和运用恰如其分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到与培训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场景相匹配,将大大增强教学效果。而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都必须以语言表达为基础。教师应根据个人特点,博采众长,千锤百炼,形成自己鲜明的语言风格,努力增强“用学术讲政治”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