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

2017-10-16 15:30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钱美仙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今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浙江省杭州市委党校作为一座副省级城市的基层党校,理应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层阵地优势,积极作为。

  搭平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上下功夫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市委党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各类平台,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教研全过程,使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搭建高层次社科平台,聚焦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十八大以来全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此,杭州市委党校以重大课题为纽带,积极搭建高层平台,深入开展学习研讨。连续举办两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高层论坛,产生较大反响。党校《学报》开设“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专栏,刊发近30篇理论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先后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升领导能力”理论研讨会、“杭州城市发展文化软实力支撑”学术研讨会等,为教师与知名专家交流学习、提升能力提供平台。十八大以来,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实现国家重点课题零的突破;累计完成《习近平主政浙江思想研究杭州篇》等省部级以上课题70多项;出版专著18部,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41项,走在全国同类校院前列。

  搭建咨政研究平台,聚焦杭州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杭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关注回应现实的重大问题。为此,杭州市委党校建立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等三大基地,并依托杭州市智库联盟等合作开展研究,每年还邀请智库专家顾问开展咨询研究辅导20多场次,使教研人员精准把握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教师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进入常态化运作,推动教师深度搞好咨询研究。十八大以来,党校开展市情研究180多项,60多项成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批示;编发50多期《领导参阅》,获市领导批示50多人次。特别是关于习近平主政浙江时在淳安下姜村提出“四个人”要求,即农村党员干部要做“发展带头人”“新风示范人”“和谐引领人”“群众贴心人”,其研究成果还被吸纳到杭州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决定和市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

  搭建发声亮剑平台,聚焦现实热点问题的回应。一是在重要节点上进行成果推送。我们提前谋划,认真做好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和改革开放40周年经验等研究宣传,即将出版《五大发展理念在浙江杭州的实践》一书,组织了《浙江改革开放40周年(杭州卷)》编写工作。二是在主流媒体上发声亮剑。与《杭州日报》理论版建立合作关系,最近已刊发《喜迎十九大,五大理念指引杭州建设世界名城》五个系列专版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聚焦省市中心工作,《以政务大数据共享开放支撑“最多跑一次”改革》等系列理论文章在重要主流媒体和本地党报上发表。三是积极用好自身媒体平台。在党校微信微博和门户网站平台上及时刊发党的理论创新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等学习研究成果。今年上半年,通过微信平台组织开展理论宣传文章征文比赛,4万余人次关注或投票,较好地扩大了党校在理论引领、舆论引导上的影响力。

  建机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践化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立足我国实际,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党校而言,在新形势下,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紧跟理论创新步伐,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在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上,建立“1+1师生携手红色行”异地党性锻炼机制,着力提升党校人的党性修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关键要解决真懂真信、提升境界修养的问题。为此,杭州市委党校把学员和党校人提升党性修养进行一体谋划、统筹推进,通过师生、校校、教学一线与行政后勤等三个互动,解决教师授课接地气、开放办学、两支队伍融合等3个问题,目前已组织24批次教职工340余人次、学员近1100余人参加,从而有力促进了两大主体党性修养和能力水平的共同提升。

  在打造一流新型智库上,建立教研咨一体化机制,着力提升教研人员的专业素养。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新型特色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加大对决策咨询研究的支持力度。今年上半年,聚焦省市党代会精神,设立教研咨一体化项目,以项目化管理推动重大现实问题的破解,并建立校委领导联系机制。目前,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人”要求与基层党建研究、推进杭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最多跑一次”背景下深化杭州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等3个项目正有序推进。

  在整合办学资源上,建立“红绿蓝”现场教学基地实践机制,着力提升教研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全市范围内创新推出32家“红绿蓝”三色现场教学基地,即以党性教育、党性锻炼为重点的“红色”教学基地,以生态环保、美丽乡村为重点的“绿色”教学基地,以信息经济、智慧城市为重点的“蓝色”教学基地,以及涉及政府管理改革、社会治理创新等其他不能囊括的“红绿蓝+”教学基地。同时,建立了常态化的设立、评估和座谈交流机制,使全市范围内的特色教研资源有效统筹、优势互补。

  造氛围,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坚定全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基层党校理应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上发挥重要作用。十八大以来,杭州市委党校坚持党校姓党,突出主业主课,大力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努力锻造铁军排头兵。

  彰显“两项教育”的主业主课地位。建立完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市情教育、能力提升”的“三教育一提升”教学布局,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已分别达到总课时的74%和35%,“补钙壮骨”功能不断强化。围绕提升主课质量,实施精品课培育工程,2015年以来,《党建科学化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汲取传统从政修养,涵养现代党性品格》获评全国党校系统精品课,走在全国同类党校前列。理顺教学管理体制,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实施主体班经典品读常态化交流机制,营造了良好的理论学习氛围。

  将重点学科打造成优势学科。从规划发展、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等方面入手,积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史党建这两个重点学科打造成优势学科。目前已初步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史党建学科从核心课程体系、学术团队、课题项目研究、平台和基地建设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规划部署。

  注重基层宣讲的理论引领。牢牢把握时代主题,强化思想理论引领,深入开展理论宣讲“五进(进乡镇街道、进农村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工作。十八大以来,开展理论宣讲1600多场次,累计受众30万人次;同时每年培训基层宣讲骨干200余人次,编发《社会宣讲·参考阅读》刊物5期、1600多册,不断夯实基层宣讲队伍基础,扩大党的创新理论影响力,较好地发挥了党校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重要阵地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贡献了力量。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