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多元”不仅指的是民族成分的多元,还包括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元。“一体”指的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是说,加强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长远要求和根本保障。
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讲,中华文化认同是我国在漫长的历史中维持大一统的思想根基。距今约5000 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就已经形成了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五大民族集团。从秦汉到南北朝,从隋唐到辽宋夏金,从元到清,在历代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共同发展。从现实角度讲,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大问题。
(一)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在长期统一的国家里,中华各民族作为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整体,众志成城,共同捍卫着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主要对象,中华民族奋勇拼搏,同仇敌忾、抵御外辱。如,西南地区的壮、彝等民族有力地回击了法国对我国西南边陲的侵略;东北地区的满、汉、达斡尔、鄂温克、赫哲等民族,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柯尔克孜、回、蒙古等民族,先后同沙俄等入侵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九一八”事变后,各族人民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回民支队、大青山蒙古族游击队等,为实现民族解放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命力,不容帝国主义破坏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中华民族来说,这种顽强拼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正是源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像粘合剂一般,将各族人民紧紧地团结和联系在一起。
(二)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之间有着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无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还是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各民族间的交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仿效北方游牧民族,改“博衣大带”的汉装为“上衣下袴”的少数民族服装,废除传统战车、改学骑射。在农业种植方面,少数民族的桑麻、葡萄等也传入中原;民族手工技艺、开采、冶炼矿产和铸造兵器等工艺也由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在汉朝有公主出塞远嫁匈奴,汉廷送给匈奴大量丝绸、金银器皿、瓷器、钱币等作为嫁妆,同时匈奴也回赠给汉朝大批名马、骆驼等牲畜。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一种交往,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间在政治、文化上的交流。在唐朝文成公主进藏之时,带去了佛像、经书典籍、工匠、绸帛及日常用品等,中原文化随之在吐蕃地区传播开来,深受当地老百姓的追捧,许多吐蕃人开始喜穿唐人服饰,演奏中原乐器。后来金城公主也嫁入吐蕃,为西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在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多元文化经过相互借鉴、吸收,最终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各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反过来,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大精神基础,又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中华文化内在包含着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在战争迁徙、屯垦戍边、通婚等历史背景下,各民族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传承与创新。例如鲜卑人曾学习汉族语言,穿着汉族服饰,将本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播和创新的重要因素,比如“马绢互市”和“茶马贸易”都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不仅互通有无,同时也增进了民族之间的感情。中原地区向藏族聚居区输入茶叶、食盐、布帛、缎匹、瓷器等物品,藏族聚居区的名马、药材、佛像、皮毛等也传入中原地区。通过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汉藏两族的文化也得到了传播和交流,民族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在当代,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同样也有着创新,不同形式的文化元素融入市场,催生出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不仅仅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少数民族将民族文化故事编成舞剧、歌剧等,以不同的演绎形式在全国巡演,其中还有不少优秀剧目走出了国门,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
(四)有助于促进边疆文化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民族分裂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言行,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呼声。我国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边疆地区。历史上,为保卫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边疆地区的各族人民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各族人民之所以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不仅源于他们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也源于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边疆地区各民族作为边疆文化与中华文化安全的捍卫者,仍然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
加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方向和目标,是各族人民前行的路标和灯塔。加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又是民族团结的力量之源,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文化上体现为各民族文化的“多元”都为中华文化这个“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都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认识到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通过铸牢文化认同这个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从而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吸取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更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在加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首先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在全国各族人民中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增强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各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有效清除分裂主义分子制造的一切不和谐因素,打赢我国各族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攻坚战。
(二)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遭受国内反动统治阶级和本民族剥削阶级的压迫,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束缚,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近代在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之后,少数民族处在极度落后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成功地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多方面给予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大量的支持和帮助,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代,我们更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因为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身的利益,也是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对于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能够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经济优势,能够大力开发利用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能为稳定边疆、巩固国防、提高综合国力提供雄厚的物质条件。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阐述与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最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既是对加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阐释,也是对文化自信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两者关系的理性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加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绚烂多彩,全国各族人民应该为中华文化感到自豪,自觉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尤其在面对西方多元价值的渗透以及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时,更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四)强化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有国才有家,有家必有国。国家是个人、家庭、团体的永恒载体。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和热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和道德的规范。国家认同是各民族最基本的认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等脍炙人口的语句,都折射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和热爱。在中国近代史上,我国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候,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同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各族人民得到了解放。改革开放以来,各族人民为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各族人民更需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