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大理镇南五里桥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

2018-08-18 16:30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军 陈延斌 赵佳雨  

  编者按:民族团结是什么?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是祖国统一的基础。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正因为有这样的共识,各族人民不断谱写着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华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载体,在各地结合实际、结合各族群众需要,取得了丰富经验。在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南五里桥村,民族团结不仅成为村庄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还逐渐成为一种道德自觉,扎根于村民的日常道德体系之中。

  缘起——

  富裕之后:乡镇如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7月中下旬,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师生组成的调研组奔赴云南大理,为研究院与大理市大理镇共建的“民族团结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研究基地”揭牌并开展主题调研。

  此次挂牌的研究基地和调研地之所以选择大理镇,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研究院强调合作单位下沉。此前,研究院选择的合作单位一般为市县机构,此次将合作单位进一步下沉,选择大理镇作为合作单位,且将研究基地的挂牌点设在大理镇南五里桥村,调研地点则选取了隶属阳和村委会的南五里桥村、隶属龙龛村委会的龙下登村等自然村,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基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情况。其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问题意识拓展到富裕乡镇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此前,研究院的调研地多选择边疆边界区域或城市,前者关注我国不同区位边疆——特别是边界市(州)县(旗)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状况,后者聚焦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包括移民社区)服务和管理背景下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尽管大理镇属于边疆民族省域,但它并不是边疆县域。大理镇位于大理古城旁,但大量人口属农业人口,此类乡镇在我国数量庞大,值得关注。更为关键的是,大理镇比较富裕,在民族地区发展进程中有示范意义——这里的乡村摆脱了贫困落后,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因而具有新时代指向性意义,即富裕之后的民族地区乡村,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格局和机理何在。对于这一点,调研组成员此前在全国其他地区进行调研时也隐约有所体验和感觉,但将富裕之后的乡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聚焦性议题开展调研,则属首次。

  在这一问题意识的驱动下,调研组成员做了前期规划与调研设计。调研过程中收获的最大亮点、也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即阳河村党支部书记、南五里桥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带头人马武超反复强调的理念:民族团结是一种道德。

  深入——

  质朴知行:“民族团结当然就是一种道德嘛!”

  7月18日上午,调研组抵达南五里桥村。初次见面,双方有些许生疏,但主人的热情好客很快感染了调研组成员,我们的座谈围绕村庄建设与此行调研合作初衷等话题展开。谈话期间,马武超说了一句话:“民族团结是一种道德。”这让调研组成员颇为惊讶,忙追问马武超,此话怎讲?这次座谈中,马武超未对这一说法从哪里来作过多阐释,而是颇为淡定与自信地说:“民族团结当然就是一种道德嘛!”

  此后调研组成员了解到,马武超中学毕业后外出打拼多年,成为企业家之后,又回到家乡参与村庄建设。“民族团结是一种道德”的说法,是他本人质朴的认识并努力践行之。这一说法的基础是什么?它蕴含了怎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机理?接下来的调研,逐渐揭开了这一质朴知行的面纱。

  第一, 以马武超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能人回村任职,体现了乡土之爱,拓展了南五里桥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格局与器量。

  南五里桥村由5个村民小组组成,总人口约为1452人,其中80%以上是回族人口,另有汉、白、藏等5个民族成分。2016年,该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呈现出家家有小楼、有小车、有产业的良性发展局面。

  改革开放以前,南五里桥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种植,改革开放后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运输业和旅游业。其中,运输业主要由该村回族村民经营,旅游业则以客栈经营为主。2007年前后,该村经济较周边村富裕,但村庄形象在大理镇甚为一般,甚至在村容村貌和外部形象上给外人留下了一些负面认知。经过大理镇有关部门引导、村民协商,2007年,马武超、马利伟等一批村内经济能人回村任职。马武超在大理商界颇有声望,目前拥有大理地区最大的物流企业,企业员工有300多人。以马武超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能人回村任职,一方面是大理镇政府引导的结果。调研中,大理镇镇长张定坤多次强调让经济能人回村任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这批经济能人胸怀乡土之爱的体现。这批经济能人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为村庄发展提供理念和资源。由于南五里村是一个多民族村落,所以这批经济能人的乡土之爱也涵盖了民族团结之爱。其作为企业家的务实精神和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南五里桥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格局与器量。在访谈中,调研组成员屡屡感受到马武超等人向外学习和拓展的精神。如,马武超多次表示,希望调研组成员向他介绍其他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优秀案例,以便村“两委”班子安排学习考察。

  第二,高素质经济能人入党并成为村干部,使基层党组织建设接地气、有活力,进而能将国家自上而下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求与南五里桥村的民族团结工作实际有机结合,民族团结逐渐成为村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以马武超等人为代表的这批经济能人不仅有经商头脑,也有加入党组织的意愿。回南五里桥村任职后,马武超、马利伟等人于200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马武超成为阳和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村党支部的骨干力量之后,这批经济能人突出的经济建设能力与村庄党的建设逐步融合。这一过程给村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与新思路,有效拓展了村庄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三方面的对接,即村庄建设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与国家政治建设需求的有效对接、与村庄民生需求的有效对接。

  在新的干部队伍的带领下,南五里桥村实现了村庄发展的明晰路径和特色:其一,在产业层面,在保持运输业发展的基础上,村庄经济主打餐饮业发展,同时开展民族民俗旅游业。鉴于当前运输业面临激烈竞争且该村运输业经营零散,村委会将南五里桥村的产业拓展方向定为餐饮业。从2008年开始,该村着力打造清真餐饮一条街,在大理城声名鹊起。截至目前,这条餐饮街上已有正规清真餐饮店57家。同时,该村还建设了约30家客栈,服务于民族民俗旅游业发展。其二,在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层面,南五里桥村强调村庄建设要体现党的组织引领,而党组织领导和党建要以民生与村庄公共生活为着力点,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以积小流成江海之态势推进村庄发展。因此,南五里桥村近年来非常重视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管理。在卫生治理方面,村内实行了门前“四包”责任制,并建立“定时收集,分片保洁”的管理机制,有效保障了村内的卫生环境质量。在公共空间建设与管理方面,近年来村委会投入50万元建造了300平方米的综合楼,为村党支部活动、老年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以及家庭活动提供了公共场所,实现了公共活动空间的功能性整合。综合楼旁边还建立了菜市场和便民超市,为村民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与此同时,南五里桥村投入20余万元打造了两个文化广场,为当地特色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空间,是当地民族文化建设的标志性符号。拓展后的公共空间也为党的政策宣传提供了载体与便利,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提供了支撑。

  对南五里桥村的党员干部而言,民族团结既是村庄党建关注的对象,也是村庄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南五里桥村村内的两条主干道分别被命名为民族团结路、和谐路。在村庄未来发展规划上,村党支部也有意识地弘扬民族团结主题。据马武超介绍,南五里桥村目前正在筹建一个幼儿园和一个养老院,两者均引入外部资本,都将注入民族团结要素。马武超一再强调,民族团结要从幼儿园抓起;白族敬老的优秀品质需要大家学习,社区养老工作也需要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相结合。此外,南五里桥村正在筹建与白族“三月街”民族节庆活动相匹配的跑马场。马武超指出,这一项目也将注入多民族文化元素与民族团结要素。

  第三,开放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交融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南五里桥村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注入了活力与道德因素。

  尽管南五里桥村是一个回族人口占比较大的村落,但该村的传统文化保持了开放性与包容性,正实现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也为民族团结的道德化提供了文化支持。

  在建筑文化方面,南五里桥村的回族村民家庭建筑实现了伊斯兰文化与白族文化的融合,其建筑样式是典型的白族样式,但墙壁上的一些文字彰显了伊斯兰文化的内容,如“世守清真”等字样。

  在餐饮文化方面,南五里桥村的清真餐饮一条街也吸收了多民族元素。调研组成员走访了一家清真傣味店,了解了该餐饮店的来龙去脉。原来是一户回族村民家中娶了一个傣族媳妇,傣族媳妇喜欢餐饮业,因此结合其夫家清真饮食的特点,将清真饮食与傣族风味饮食相结合,开了一家清真傣味店。由于生意不错,引来其他村民效仿。据介绍,该清真餐饮一条街上已经开了3家清真傣味店了。

  此外,在马武超等人的引领下,南五里桥村的慈善文化也实现了一定的转型升级。调研中,据阳和村党支部一位副书记介绍,南五里桥村慈善捐款目前每年能够达到200万元,主要源于回族村民捐献。这些捐款原来由清真寺管理,后来交由寺管会掌管,现在则由南五里桥村集体管理。从南五里桥村慈善捐款的管理和使用途径来看,都溢出了宗教的范畴,其中不乏民族团结的元素。

  在村庄社会文化建设方面,以马武超为代表的村干部多次强调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十分看重村规民约的作用。据调研组成员观察,该村卫生状况很好,除了制度保障、后勤保障的积极作用外,道德内化的作用甚为关键。调研过程中的两个小细节可资佐证:一是在村道边,马武超捡起了一个冰棍包装纸放入垃圾桶,这种垃圾在该村村道及周围非常罕见;一是马武超在与调研组成员边走边聊的过程中吃完一个桃子后将桃核扔往垃圾桶时没扔准,他连忙捡起桃核放进垃圾桶。此外,南五里桥村“两委”班子还特别强调妇女风气与道德在村庄建设中的作用,认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家庭妇女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品德,在维持村庄的道德秩序方面,妇女的作用不止“半边天”。为此,村“两委”班子专门支持建设村庄妇女讲坛,请高校教师、妇女干部等为村里的妇女讲授道德建设相关内容。

  第四,优越的发展禀赋为南五里桥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道德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南五里桥村位于苍山下,离洱海尚远,该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26亩,耕地资源有限,历史上比较贫困。但南五里桥村有着优越的发展禀赋,并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彰显:大理优越的旅游资源能够辐射到该村,为该村的餐饮业和客栈经营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该村有国道线经过,交通方便,为运输业发展提供了条件;该村回族村民居多数,一直有经商的传统。这些发展禀赋,既是南五里桥村致富的重要条件,也为促进村庄和顺、民族关系和谐提供了宽松的资源条件。

  结论与展望——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风向标

  在南五里桥村,民族团结逐渐成为一种道德自觉,机理如下:

  第一,引领性经济能人对乡土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是民族团结发展为道德自觉的触发点,这显示了民族团结与奉献家乡是亲和关系;第二,引领性经济能人积极成长为有活力、有公心的基层党组织骨干与带头人,是民族团结发展为道德自觉的制度依托与人才保障,这意味着民族团结在国家建构与村庄社会发展之间良性相遇的关键桥梁是村党组织和村干部;第三,多民族村庄中人口占多数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包容性升级是民族团结发展为道德自觉的社会文化支撑,这意味着民族团结道德自觉必须扎根于村庄日常道德体系之中。

  总之,南五里桥村所生长出来的“民族团结是一种道德”的理念,言简意深。它彰显了国家的公民政治美德诉求与村民生活德性的亲和与统一。笔者认为,它不仅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风向标,也应成为民族工作者的一种情怀。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2018-2019年度科研创新团队计划项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各民族繁荣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8CXTD01)的阶段性成果。】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