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理论创新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工作实际深度结合的四十年(下)

2018-11-21 10:38作者:刘宝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无论从现实角度看还是从历史角度看,无论从中国视野看还是从世界视野看,改革开放4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深入发展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辟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新境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总体上保持了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个成绩是在不断开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新境界的基础上取得的。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又是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基础上开辟的。改革开放4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深入发展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或从不同角度、或在不同层面上,开辟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新境界。

  一是开辟了认识和把握多民族基本国情的新境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认识和把握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始终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基础性课题。对待“多民族”这个特点的态度又是关键所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多民族国情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其中有两项重大的标志性成果:一项是,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二大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贯穿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历史发展最鲜明的主题。在这样一次重要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放到事关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表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更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是一个历史性贡献。另一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的重大论断。这一重大论断,突破了以往多从民族问题的敏感性、复杂性等角度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传统认知习惯的局限性,从而开辟了认识多民族国情的思想新境界。在世界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中,只有中国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在世界众多的执政党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作出了这样的判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它表明,我国多民族基本国情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我国民族问题的性质和特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民族”的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加,“多民族”的正能量在不断增多。这一论断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好我国的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

  二是开辟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境界。改革开放40年来,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和特点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的。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征的表述,由原来的“平等、团结、互助”发展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和谐”两个字,精准揭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增加了“和谐”两个字,使得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征的表述更深刻、更准确、更科学,也使中国共产党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想境界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和谐”不仅是考量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标准,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方向。把“和谐”确定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并作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最高目标,其重大意义还在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提高民族关系的和谐度,既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也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三是开辟了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新境界。第一,以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标志,开辟了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新境界。如果说,“中华民族”一词的出现并被各民族共同接受,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那么,“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则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对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的重要体现。“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多元一体”内涵的阐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一理论表明,中华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利益相关、命运相连,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正确认识和把握“多元一体”的科学内涵,正确处理“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第二,以提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伟大号召为标志,进一步开辟了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新境界。这个伟大号召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上的最大公约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共同任务和共同责任,各民族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为实现共同理想努力奋斗。这个伟大号召提出后,立即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响应,并迅速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热情。这表明,以中国梦为引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了更高的自觉。第三,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要求为标志,又一次在新的更高的层面上开辟了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新境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保障,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这个总要求,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不断壮大中华民族共同体实力,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不断增强各民族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要求,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目标任务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不断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使命担当达到了新的自觉。

  2.不断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和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充满勃勃生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动力和新活力。

  一是推动我国民族工作始终保持应有的思想高度。改革开放4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不断推动我国民族工作站位于时代的思想高地、发出时代强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现实特征,是对我国民族关系现实特点的大众化表达,为全国各族人民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的民族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 “两个共同”的重要论断,既是对我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深刻诠释,也是对我国民族工作基本经验的精辟概括。“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号召,把民族工作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把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贯通起来,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贯穿起来,反映了新时代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推动我国民族工作不断聚焦重点任务。改革开放初期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实质的讨论,不仅实现了对具体理论问题的正本清源,而且推动了我国民族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和方针上。198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提出“切实把经济工作放在民族工作的首位”后,我国民族工作部门主动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可为之处奋发有为,迅速开创了民族经济工作新局面。“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等重大论断的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聚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自1980年以来,党中央先后六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西藏繁荣稳定等问题。为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2010年和2014年,党中央先后两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新疆发展稳定等问题。“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等重要论断提出后,党中央把民族地区特别是脱贫任务较重的民族地区作为我国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在各方面给予有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民族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并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论断和要求提出后,为了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2016年1月召开了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以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以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抓手,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

  三是推动我国民族工作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党的十二大提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的重要论断,推动全党全社会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了广泛共识。1982年颁布的宪法对我国民族工作的目标和原则作出了全面和精细的规定,在党的十二大报告的基础上再一次形成广泛共识。1980年,“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论断提出后,推动全党全社会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迈上新台阶,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出台,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由此迈上新征程。2005年提出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的“三个不容”的论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全党全社会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广泛共识,国务院还专门制定了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2004年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的“三不仅、三更要”论断后,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和中央党校分别于2006年、2015年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2014年提出“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的“三个大事”论断后,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论断提出后,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意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族地区的好干部“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的“三个特别”论断提出后,进一步推动了有关部门加深了对做好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民族地区在干部选拔任用上更加重视对干部政治素质的考察。“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等论断提出后,推动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中央有关部门专门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国家民委专门制定了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具体办法,制定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考核指标体系。“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论断的提出,推动了全党全社会对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重大文化活动的水平,推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迈上新台阶。

  3.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理论支撑。

  改革开放4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不仅证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而且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理论支撑。

  一是全面深化对多民族基本国情的认识,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供了现实依据。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的深刻洞察,不仅深刻认识到了56个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客观存在,各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一定差异,忽视这种客观存在就容易导致实际工作中搞“一刀切”,不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更深刻认识到了中华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同样是一个客观存在,忽视各民族的共同性同样不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因此,既强调要把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作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同时也强调在维护国家集中统一的前提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强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强调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针对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这两种不利于民族团结的错误思想,强调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针对社会生活中各民族使用语言文字的多样性特点,既强调各民族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强调要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针对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角色特点的不同,强调既要重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特殊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汉族干部的重要作用。

  二是深刻揭示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的思想精髓,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供了价值自信。改革开放4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系列重要成果表明: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的生命线;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证;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40 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或是对这些真理的深刻揭示,或是对这些真理内涵的深入阐述。这些重要成果表明,理论研究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理论创新是民族工作发展的力量之源,不断用新的理论成果推动民族工作新发展,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充满勃勃生机的重要保障。这些重要成果,全面和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怎样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这两个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等重要论断,是对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思想精髓的深刻揭示,从而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供了有力的价值自信。

  三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的话语体系,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长期和丰富的民族工作实践,着眼于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着力于不断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样一条道路,必然会也必须形成有自己特点的民族事务治理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的提出,为“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奠定了理论基础。承认历史上形成的在文化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平等的民族地位,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理念之一。实践证明,这个理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概念,有利于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一般特点,还有利于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等重大论断的深刻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中国特色“民族问题”概念的科学内涵,才能理性地看待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性质和特点,正确判断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认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的话语体系中,政治性是民族问题的基本属性。因为民族问题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无法完全脱离其政治属性。如果不从政治的角度寻求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就不可能真正解决好民族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要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要分清什么是民族问题、什么不是民族问题,既不能把不是民族问题的问题当作民族问题来处理,也不能把民族问题不当作民族问题来处理,而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讲政治原则、讲政策策略、讲法治规范。”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始终保持了在对待民族问题上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了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成功开辟了一条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

  需要特别明确的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对前苏联联邦制的简单借鉴,也不是一些国家“地方自治”“文化自治”等自治模式的翻版,而是我国独创的政治制度。毛泽东同志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说过,“在中国成立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这是不对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这就明确指出,中国的民族工作,必须依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指导,必须有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而改革开放4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的话语体系。

  总之,改革开放40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工作实际深度结合的历史深刻启示我们:理论创新是推动民族工作发展的力量之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研究我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不仅是实现民族理论创建的关键,而且是推动民族理论创新要牢牢把握的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工作应大力弘扬重视理论研究的传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用更多更好的理论创新成果,服务伟大事业,记录伟大时代。

  (作者单位: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