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打磨专题课每一个环节

2019-12-16 10:43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周延胜  

  《毛泽东延安整风三篇论著及其当代价值》专题课是在深入学习领会用学术讲政治精神实质过程中,经过长时间集体备课反复打磨而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同行指正。

  第一是选题,好的选题是成功的基础。理想的题目是大小适中并古今对应,如果题目过大、过于宏观,很多问题就很难深入透彻的分析;如果题目过小、过于微观,就会显得视野不开阔,高度很难达到。同时,既要有历史叙事又要有现实观照,只有将历史与现实有效链接,才能发挥历史启迪今天、昭示未来的作用。本课的选题力求强烈的现实感和针对性,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第二是构建学理框架和严密的逻辑体系。本课原计划将毛泽东延安整风时期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三篇著作及其对应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等三种作风平行论述,每一篇都按“背景→核心思想→历史作用→现实启示”的模式展开,这样处理的话,条理也很清晰,逻辑也很合理,但与中央党校提出的用学术讲政治原则要求有很大差距。用学术讲政治的要求是,有较强的问题导向、严密的分析框架和精准的学术接口,把历史问题或现实问题,通过一定的学术接口转化为理论问题,在分析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再转化为现实启示。为此,备课组动员主讲老师果断走出备课的“舒适区”,主动进行“自我革命”,打破原有框架结构另起炉灶,探索出“党史进、学理蓄、党建出”的原则方向,将三篇著作及其对应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三风问题作为整体进行论述,课程结构最终确定为三个部分,一是历史之鉴:延安整风及三篇论著的核心要义;二是理性之思:三篇论著揭示的问题何以迁延至今;三是时代之问:如何从三篇论著中汲取思想养分。形成“历史→学理→启示”的逻辑理路。体系结构上,在第一部分内容结束时,提出“阻碍正确思想路线的主观主义为什么依然盛行?威胁党内政治生态的宗派主义为什么难以根治?危害党和人民事业的形式主义为什么屡禁不绝?”三个问题,自然导入第二部分内容。第二部分内容结束后又提出“主观与客观如何从分离走向一致?局部与整体如何从对立走向统一?形式与内容如何从脱节走向吻合?”三个问题,自然导入最后一个部分内容。通过设问过渡,巧妙地实现了内容衔接,这样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三个部分内容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

  第三是找准分析工具和学术接口。这是备课过程中感觉最难的。因为本课在属性上是党史课,怎么运用党史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去科学分析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根源?备课中先后采用了“认识论、利益论、方法论”以及“认识与实践、团结与分裂、目的与手段”三对范畴作为分析工具,都感到不理想。最后经过反复探寻,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工具,确定用“主观与客观、局部与整体、形式与内容”三对范畴作为分析工具,诠释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的形成机理,增强了课程的学理性和说服力。

  第四是合理选择课程的主要表现手法。本课在分析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等三风问题的形成机理时,用了非常清晰的图示。然后再将原有的图表内容“反话正说”,成为解决三风问题的路径模型。这样前后呼应,像贝壳的两面合在一起,巧妙地使因果递进关系严丝合缝、简洁明了、直观形象。这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第五是案例的精选和具体细节的把握。在用词、用语方面反复推敲、不断对比、精挑细选,如“唯实不够”“涵养德行”等用语都是经过反复斟酌采用的,比原用词汇更贴切更准确。另外,力求语言表达简练精准、干净利索、流畅自如。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