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专题课的四个要点

2020-04-14 14:42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中汝  

  政治立场要鲜明。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体现在牢牢把握党校的政治定位和党校教员的政治角色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是我们党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这就决定了党校必须姓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教师是我们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师队伍,是我们党一支不可多得的理论力量”。“党校姓党”的政治定位,“我们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师队伍”的政治角色,决定了党校教员的一切教学科研活动,都要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鲜明的政治立场,还体现在正心诚意、全心全意的态度上。正心诚意,做到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带着真挚感情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全心全意,做到对学员高度负责,全身心地备课、授课,把教学科研当作自己的全部事业。

  学术方法要得当。用学术讲政治,是党中央对党校教员的要求,也是对全体思政课教师的要求。这个要求的实质,是强调用适当的学术方法、学术框架,增强授课的学理性与学术底蕴,避免道理讲不透,甚至是空话套话连篇的不良现象。学术方法,有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方法的选择,要适当,不能牛栏关猫,也不能鸟笼子装大象。我在讲授“列宁晚年著作导读”时使用的方法,一是唯物史观,二是系统论。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整体。但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比重或重要性,是不同的。用唯物史观,是为了突出列宁晚年的思想,主要是经济建设思想。列宁晚年的政治建设思想与文化建设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系统论,强调总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与有机联系。哪个子系统出了问题,必然连累到别的系统。在“列宁晚年著作导读”中使用系统论,是对唯物史观的补强。

  理论框架要合理。列宁晚年著作很多,涵盖的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如何围绕列宁晚年思想的主题,最大限度地展现列宁晚年思想的全貌,充分揭示它的现实意义,是本专题讲授的难点。这对理论框架的设定提出了较高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现实感要强。首先,依据列宁晚年的时代背景,亮明列宁晚年著作的主题——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其次,是论证主题。依据经济、政治、文化三个视角,对列宁晚年著作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提炼。最后,是现实启示。研读经典著作,由于研读者自身的知识背景、学科基础等方面的不同,从中获得的具体启示也会有所不同。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可能是方法论层面上的启示。我把“列宁晚年著作导读”的现实启示,归结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运用,包括社会主义观、实践观、群众观、生产力观、改革创新观等,使得列宁晚年著作这个“特殊”“具体”,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抽象”。学员在读原著、学原文中悟原理,并把原理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根本目的。

  讲课艺术要磨炼。讲好一堂课,除了有过硬的内容外,还需要把握讲课艺术。首先,设计好开场白或序言,尤其是突出问题导向,尽快抓住学员的注意力,让其跟着讲授者的思路走。其次,设计好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结,增强讲授内容的整体性,避免跳跃太大、对接不自然、学员跟不上的现象。最后,始终注意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观点与例子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例子的选择要合适,能够与听众产生共鸣,充分说明观点。

  此外,还要重视集体的力量。讲好一个讲题,讲授者个人的学术积累、理论基础、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集体智慧的帮助。

       作者:王中汝,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经典著作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公开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5部,多次获得中央党校优秀教学奖和优秀科研成果奖。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