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打造“六个平台”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

2020-06-28 21:11来源:国家民委网站  作者:福建省民宗厅  

  2019年,厦门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厦门市着力在打造“六个平台”上下功夫、求突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

  一是打造宣传教育平台。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依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开展“爱心厦门·守望相助”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宣传厦门市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好故事。指导少数民族相对较多的厦门天马、火炬高新园区等企业,新疆内高班承办学校、钟宅民族小学和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通过开设网站专栏、接听市长专线电话、网上在线访谈等宣传、解答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宣传。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建设,开展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评选命名活动。分类指导社区民族工作,培育和选树20个试点示范社区,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示范社区经验。

  二是打造信息管理平台。公安、人社、卫健等部门立足职责,加强信息管理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分类信息,建立厦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采集共享。各街(镇)、社区根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填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调查统计表》和《清真餐饮业基本情况统计表》,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台账,了解掌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以街(镇)统战干部、社区专职人员和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作为骨干,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员队伍。

  三是打造就业创业平台。依托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信息系统平台,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窗口,根据实际开发适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扩大就业范围。利用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结对帮扶等多种渠道,建立与甘肃、宁夏等民族地区劳务输出合作机制,开展扶贫劳务输转。加大用工企业发放惠企补贴力度,完善针对临夏州的劳务协作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开展个体经营、经商办企业,支持经营特色产品,加强政策指导,提供便捷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市民宗局等有关部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以及少数民族员工返岗复工情况,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四是打造素质提升平台。建立就业培训体系,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职业技能、自主创业、法律法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市区人社系统、对口工作队、临夏州县人社系统三方协力,通过运用当地资源组织就地培训、选派师资到当地开展培训、组织到厦培训机构开展培训、联合职业院校共同培训等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市民宗局联合青海省海东市驻厦办举办少数民族就业创业培训班,协调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进行现场授课;联合市公安局、新疆驻福建工作组在长青社区开展在厦新疆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培训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和文字使用能力。

  五是打造权益保障平台。保障符合条件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妥善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并在收费、管理等方面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为在厦门生活居住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依托思明区法律援助中心,设立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定需求。

  六是打造社区服务平台。坚持以社区为平台,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结合“爱心厦门”建设,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社区。设立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联络服务站(点),开设少数民族服务通道,开通服务热线,设置便民服务卡,编印服务手册,为他们提供具体、贴心的服务。在全市推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六有”模式,即有一个管理机构、有一名管理联络员、有一本管理台账、有一本服务手册、有一个服务窗口、有一张便民联系卡,并在每个街道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通过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送温暖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民族联谊、互帮互助活动,让少数民族群众亲身感受到“爱心厦门”大家庭的温暖。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