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作为孔孟思想的诞生地和儒家学说的发祥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整合文化资源,探索现实路径,运用“文化浸润+”模式,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重视文化融合发展,共筑精神家园。同甘肃省平凉市文博馆举办济宁—平凉民族团结进步书画联展,加深两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兄弟情谊;利用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百家饺子宴、“中秋月圆人团圆,民族团结心向党”等活动;推广健康向上的民族体育项目,将儒家文化、中华武术、民族舞蹈有机融合,编排体育节目。
二是文化浸润心灵,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品牌。在全市民族学校和内地班开展“文化浸润心灵——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活动,以文化认同增进民族认同。充分利用校园院墙、走廊、宣传栏等空间,精心设计富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营造民族团结环境氛围。广泛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演,通过组织开展中华文化进校园、中小学经典诵读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内心认同。
三是文化浸润民族融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活动为载体,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结合伟大复兴中国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学习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在少数民族聚居村、社区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围绕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家风家训等主题,全面推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四是创新教育模式,凝聚人心。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与弘扬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依托“三孔”、孔子研究院、尼山圣境等打造了20余处现场教学点,组织专家精心撰写解说词,提供鲜活佐证,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探索开展书法、投壶、拓片、拜师礼等体验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