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赛庆村分离出来的“拉格日”,建制行政村,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下设4个社的拉格日村,是当时泽库县生态、生产、生活条件最差的村。201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449元,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如今的拉格日,已构建起设施养畜、科学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拓展二、三产业增收空间,连续八年分红,全村牧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2018年已实现整村脱贫,人均收入15330元。2012年至2019年,合作社累计现金分红2369.87万元,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社员变职员”的六变经营理念,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
三产融合,产业增效奠定脱贫基石
五月末的拉格日村,已是无边芳草,小广场上头年栽种的杨树,长出的新叶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在合作社养殖基地,不少漂亮的小羊羔跟在母羊身旁,悦耳的叫声此起彼伏。
“过几天合作社的羊就要全部赶到夏季草场去放牧,冬季七个月的舍饲就结束了,这些小羊羔到八九月份就和母羊分群了。你们看,这些舍饲的羊羔比纯放牧的羊羔要长的快得多,这些羊羔现在三四个月,和纯放牧的七八个月的羊羔个头差不多大。因为今年要全部完成追溯体系建设,合作社的每只羊每头牛都打了耳标,扫一扫就能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放牧员是谁,一清二楚。”合作社副理事长格日多杰介绍。
2011年,只有36户牧民、74头牦牛组建的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时至今日,已发展到全村188户98%的牧民入社,3904头牦牛统一经营、2500只羊全部实现半舍饲养殖,拉格日村的畜牧业发展早已更新换代。
但牧民们都记得,2011年初,当时懂市场、善经营的二社社长俄多在村民大会上提出组建合作社的构想时,却遭到了大部分牧民的反对。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的俄多记忆犹新,“当时会开了几十次,大家意见不统一,但都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了,入社的好处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是什么,大家激烈讨论,甚至吵架,一家人也争论不休,表达不同意见,争得面红耳赤。但就是这样明明白白的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真正达成了共识。”
合作社成立后,通过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彻底改变了过去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
在分群饲养的基础上,合作社积极推广良种繁育、高效养殖技术,实现了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合作社牦牛良种牛比例达到80%,母畜比例达到75%,牲畜一年四季均衡有序出栏,统一销售。
“每年我们都要从其它地方选育种牛,今年选的是雪多牦牛。我们自己也进行良种繁育,把本村最好的牛选出来推出去,每年大约推出去150到200头。”格日多杰说。
由于饲养科学、管理到位,合作社母畜产仔比例不断提高,羊羔由过去1年1胎,提高到两年三胎;牦牛也由两年1胎,提高到1年1胎。
合作社刚开始把牦牛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分成21个养殖小组,进行较小的规模化生产,剩余劳动力,进行重新按技能分工,从事饲草种植、商铺经营、宾馆经营、藏族服饰加工、畜产品销售及外出打工等。
从最初全村劳动力389人全部从事养殖,到合作经营后只有155名劳动力从事养殖,完成了从单一的畜牧业生产到多种经营。越来越多的牧民放下牧鞭,开始从事二、三产业,走出了不一样的致富新路。
37岁的赛日加布,家里有6口人,11头牛,草场面积只有100亩。人多草场少,是典型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后,牛和草场入股,年底分红。去年底,赛日加布家入股的牛分红万余元。不用再操心放牧,赛日加布腾出手,贷款10多万元买了两辆车,一辆拉土,一辆拉砖,每年收入12万元。
全部贷款还清后,赛日加布又将目光放到合作社的鲜奶收购上。他购买了四个大型冰柜,将合作社牧民的鲜牛奶集中收购后,往西宁、海南、果洛配送,平均三天配送900公斤,解决了牧户销售鲜奶难的问题,牦牛产奶期每天还有300元的收入。像赛日加布这样的牧户,合作社里还有不少。
2014年,合作社拿出入社牧户的草原奖补资金600余万元,又筹集资金260万元,在县城修建了面积为1862平方米的宾馆及餐厅,选择村里有能力、专业知识强的大学生来担任宾馆及直销店经理,解决了32名大学生及青年人就业问题,增加了牧户收入。
泽库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长德却认为,“将草原奖补资金作为合作社二三产业发展资金,是拉格日模式中的亮点。合作社将入股牧户的草原奖补资金用于二三产业发展,并给牧户以较高利率作为回报。草原奖补资金盈利部分,按每户入股资金进行了利润返还,切实扩大了牧民群众的收入来源。”
由于合作社新型经营机制内生动力强劲,泽库县三年建成37个“拉格日模式”合作社。县委、县政府采取企业+合作社方式,将29个“拉格日模式”合作社签订为加工企业固定的原料基地,建立起产业园+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联村带户扶贫机制,凝聚起了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力量。
泽库县因而也被农业农村部选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生态保护,确保良性循环绿色发展
“2001年那时候,村上的黑土滩非常多,连山顶上的草都退化了,人走上去脚都能陷下去。当时二社最严重,90%的夏季草场都是黑土滩,触目惊心。那时人均年收入也就七八百元。”说起当年的草场退化和贫困,牧民们心有余悸。
牧民们逐渐意识到,失去草原就失去了所有。
2010年,泽库县农牧局在拉格日村完成2.6万亩(每亩≈0.067公顷)重度退化草原补播种草,明确要求当年冬季草场只能利用3个月,全村牧民严格遵守了放牧3个月的规定。
进入2011年夏季,补种的退化草原牧草长势茂盛,鲜活的现实激发了二社群众保护退化草原的热情。而时任社长的俄多深思后认为,只有联合大家才能实现退化草原修复,二社于是最先联合36户牧户保护草原。他们利用扶贫资金40万元,完成了0.6万亩退化草原围栏建设,草原恢复效果更加明显,当年利用36户草原奖补资金开展的商贸经营实现利润58万元,全部分红。
二社牧户得到的真金白银,以及草场恢复的现状,激发了其余三个社牧户加入联合经营的积极性。2012年初,拉格日整村联合发展的格局得以实现。
2016年合作社利用已入社的8.36万亩天然草场,将合作社3904头牦牛、2500只羊,依据牲畜年龄、公母将畜群分为繁殖母畜、后备母畜、幼畜、种公畜群,共组成牛群41群、羊群11群,按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原则,明确规定天然草场的放牧顺序,放牧周期和分区放牧时间,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
合作社把饲草种植作为保护草原、提高效益的手段,利用本社耕地和租赁耕地,每年种植饲草3500亩左右,种植的饲草除满足本社牛羊的需求外,一年销往其它合作社的收入有三四十万元,收获的草籽每年也有五六十万元的收入。每年12月中旬至来年4月中旬,合作社对2500只羊全舍饲,11月中旬到来年5月底,对3904只牛全舍饲。每年除留足后备畜,其他牲畜通过舍饲全部出栏。
“过去牧民饲养藏羊要三到四岁才出栏,一年一只羊要消耗鲜草近1500公斤,体重增加却不超过2公斤,现在合作社羔羊六到八个月就可以出栏,牦牛也做到了一到两岁就可以出栏,比过去六七岁出栏,时间大大缩短。这既节省了饲草,来自牛羊上的收入也大大提高。”老书记行青才旦心里有本清晰的账。
一系列的举措,使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日新月异。2010年,拉格日村年草场平均亩产鲜草204.2公斤,到2019年已达到亩产鲜草425.6公斤,翻了一番多。
泽库县副县长周先加告诉记者,“载畜量减少后,牲畜对草原的压力明显减轻。过去,泽库县是全省有名的黑土滩草场,2010年全县连片100亩以上的黑土滩退化草场有68万亩,到2019年已减少到9.72万亩。2010年拉格日村黑土滩退化草场面积达到2.6万亩,到2019年已基本治理完成。”牧民保护和管理草场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今天,拉格日村和泽库县的草场已经恢复到全省平均水平。
“事实证明,生态畜牧业合作形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能够保护生态和发展畜牧业。”周先加表示。
股份量化,小康路上聚民心
2013年,泽库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科学研判,决定将已有联合经营基础的拉格日村,作为股份制合作社试点村。在县农牧部门的引导下,拉格日村建章立制,探索创新,全面实现了股份制改造,一跃成为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典型,“拉格日模式”基本形成。
“合作社采取现金、实物的方式入股,每股按200元折算,牲畜、草场评估折现后入股。土地依据草场植被盖度及产草量,分为一、二、三等折股量化。牲畜折股量化,入股的羊全部为一级羊,牛入股标准分五等,牛羊入股折合18116个羊单位,减少3737个羊单位。还有经营性公益性资产折股量化。”泽库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长吉本加介绍。
“合作社对从事养殖的农牧民实行用工定额报酬,全奖全赔。每只羊每天工资0.36元,每头牛每天工资0.4元,挤奶工每年挤奶4个月,每月1000元,繁殖母牛每年还需上缴6公斤酥油、8.5公斤干奶酪。”俄多心里的账异常明晰。
格洛是合作社的放牧员,放牧着350只羊。进入夏季,勤快的格洛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收拾打扫羊圈,再赶着羊去牧场放牧。每天,格洛心里都很踏实。
没有入社前,因为家里人口多,草场少,孩子小,格洛和妻子又时常生病,缺少劳动力,生活很贫困。现在两口子在合作社放牧,一年的收入有六七万元,生产指标完成后还有奖励,他和妻子的病也治好了,日子过得很幸福。
“各个社把放牧经验丰富、年龄偏大、责任心强、忠厚老实的牧民先推荐上来,再经过合作社社员大会选举产生放牧员。”行青才旦说。
合作社成员收益主要是按股分红。“合作社每年盈余分配比例为分红75%、公积金20%、公益金5%。75%分红资金按农牧民持股数量进行分配,20%公积金用于扩大生产经营、弥补经营亏损或转为社员出资股份,5%公益金用于社员培训、福利等,达到了共同致富的目标。”德却告诉记者。
几年过去,草场没有增加一分,牧民的收入却翻了几番。
在拉格日村“易地搬迁”的道路两边,修建了两层6000平方米的商铺,入了合作社的牧民每户有一间35平方米的铺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特长经营,提高收入。
牧民三智才让家,刚刚装修好的85平方米的新房,散发着木质的味道。三智才让说,这套扶贫异地搬迁的新房自己掏了3.5万元,剩下的由国家扶贫资金项目补贴,所以经济上并不感到吃力。这套住房让他们一家4口人,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
俄多说,合作社的成员都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每个人314元,由合作社先代交。对于从事有一定危险性工作的社员,比如饲草加工等,合作社为其购买了工伤保险。
泽库县县长更智才让认为,“借鉴‘拉格日模式’股份合作经营机制,泽库县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改革任务,建立起64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探索出新型股权运行模式和收益分配制度。在农牧民个人生产性资源没有实现股份转型情况下,‘拉格日模式’仍然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规模经营、增加收入的主要载体。”
“拉格日”在藏语中意为白帐篷,而“拉格日”人,用创新理念谱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