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华区委党校是广东省深圳市最年轻的区级党校之一,2017年成立,2019年迁入新址。建校三年来,龙华区委党校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建队伍、三年创品牌“三步走”的发展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努力打造有活力有质量的基层党校。
突出集约化、现代化、专业化,高标准抓新校建设。区委把党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区委主要领导常谋党校事、常解党校难,推动党校建设实现三方面发展。一是将荒废厂房改造成现代化校园。龙华区委党校现址原为破旧厂房,区委区政府仅用半年时间,就将其改造成具有浓厚党味和人文气息的新校园,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多功能报告厅、图书馆等学习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二是全方位多举措打造智慧校园。建设智慧党校管理系统,添置“高精尖”教学设备,打造应急管理和媒体沟通实训室,与喜马拉雅合作建设有声图书馆,率先引进“5G+VR”教学新技术。三是加大力度充实教研新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党校从筹建之初的5人,快速发展到54人,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为党校发展增添了力量。
突出名班、名课、名师,高质量抓主业主课。认真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品课程开发计划和用学术讲政治等教学改革要求,扎实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一是办名班。突出普通多数办轮训班,围绕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及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办24期全区党员干部轮训班,组织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学,按照“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的要求,更加自觉地在大局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突出关键少数办研讨班,组织单位“一把手”分批赴浦东和延安干部学院开展党性研修,强化使命担当。突出服务大局办专题班,如开办“企业家成长直通车”培训班,邀请北大、华为、招商银行和证券交易所的专家授课,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培训质量。二是创名课。打造精品党课,用学术讲党课、用身边典型讲党课,如打造特区40年电影党课、红船精神情景党课等,特别是“战疫·致敬”七一党课,用抗疫的先进典型作为“活教材”,让干部在融入式课堂中受教育、学先进。打造情景模拟实训课,开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以及模拟法庭、新闻发布会等实训课,让干部“在学中练,在练中学”。打造现场教学课,开发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民法公园、版画基地、奋斗者文化广场等20个现场教学基地,做到有专人授课、专题讲义、专门路线。三是引名师。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邀请市区主要部门的领导干部上台授课,实现教干部、干部教的良性循环。举办新时代大讲堂和党校沙龙,邀请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专家授课。
突出开放性、平台性、规律性,高站位抓改革创新。围绕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充分发挥培训策划者、课程研发者、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和作用。构建以党校为主阵地、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办学新格局。开辟云端党校,与人民网合作引入10位名家课程。开辟移动课堂,举办“周末党校”,将党课直接送到机关、社区和扶贫一线。开辟新阵地,加强与知名高校、干部学院交流合作,并将街道党校和社区、园区新时代大讲堂结点成网,构建阶梯式、全覆盖的阵地网络。构建战训考结合、学用一体化的培训新平台。着眼解决学用脱节、工学矛盾等问题,围绕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实战能力,创建平战结合、战训结合、战备结合的“三战融合”新模式,推动培训成为武装头脑、锻造干部、推动工作的综合平台。平战结合就是倡导“学在平时、学在岗位”,通过岗位大学、岗位练兵等,强化不脱产学习,打造业务尖兵。战训结合就是围绕区中心工作抽调干部建立专班,以战为训、以训促战,打造青年突击队。如抽调处科级年轻干部成立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专班,将战前动员、业务培训、现场考核与实战实训有机融合,在完成建设任务后又开展总结分享,“出炉”前再淬一把火,锻造出真正的“好钢”。战备结合就是不间断举办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短训班,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储备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应急机训队。构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知信行统一的教研新模式。理论与实践互联,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课题研究,联合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设立观测点和研究基地。教学与科研互促,组织教研人员到一线挂职锻炼、蹲点调研、参与疫情防控,打造了“深化数字政府改革”等一批实践案例并入选市经典教学案例库,实现了“实践—科研—教学—实践”的闭环。科研与决策互动,加挂基层治理学院牌子,围绕龙华基层治理探索实践,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打造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研究和培训平台。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