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丹东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创新载体深入推进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先后有4家单位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5家单位被省民宗委授予“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4所学校被省民委、省教育厅授予“辽宁省民族团结示范校”;23家单位被丹东市民宗局授予“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为巩固和发展边境地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以“兴边富民行动”为载体,助推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过程中,依托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加快推进各类重大项目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把民族发展资金向民族地区倾斜,向边境地区倾斜,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结合北部山区实际,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业;结合沿海地区实际,发展精品水产养殖和草莓、稻米加工业;结合城市居民实际需要,发展菜篮子产业。不断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边境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和边民致富。
二是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平台。在五纬小学建立了一个民族常识教育示范基地,对普及民族常识发挥了积极作用;创建了满族传统医药生产基地,承办了四届满族医药国际论坛;成立了一所满族中医药学校,扩大了满族医药的社会影响力;设立了一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培养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才。在凤城市大梨树村建立了一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每年接受教育的游客达5万余人次,社会效果明显。成立了丹东市民族团结理论宣讲团,每年举办专题讲座20余场。
三是以民间协会为载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格局。成立丹东市民族一家亲文化交流协会,吸纳社会各界人士6000余人,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协会分四个联络小组,覆盖城市每个社区,延伸到乡镇每个村组。协会组建了民族政策宣传员、民族矛盾调解员和民族文化指导员3个志愿者小分队,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到了田间地头。形成了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组,一组带一社(村),一社带一地的的良好氛围。
四是以服务上门为载体,使创建工作更多更好惠及各族群众。启动赴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送科技、送医疗、送文化、送民族政策法规活动。通过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看到一台高质量、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彩文艺节目,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授课,接受群众咨询,免费发放农业实用技术书籍等,把广大群众需要的农业科技知识送到他们身边。邀请医疗专家进行义诊,免费为各族群众量血压、做B超、心电图等,让各族群众就地享受大医院医疗专家个性化诊疗服务。向群众发放民族常识手册、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汇编,设立民族政策法规咨询台,现场解答少数民族群众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