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能源工业以保促稳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20-08-03 10:04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毛锴彦 杜勇慧  

  面对疫情大考,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六稳”“六保”工作,扎实做好保障煤炭、电力基础能源供应的同时,煤炭深加工产业链不断延长、附加值越来越高,风光发电等绿色能源占比逐渐扩大,能源产业结构日趋多样化。至目前,自治区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一半,能源行业实现税收、利润占比超过60%,能源经济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增强。

  煤电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去年,全区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5.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7.7%;能源行业实现税收、利润分别增长19.1%和8.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3%和64.5%。已形成煤炭产能13.4亿吨,占全国总产能1/4;6000千瓦及以上电力装机13013万千瓦,占全国的6.5%,居全国第二;煤制油产能124万吨、煤制气17.3亿立方米。

  数据说明,我区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地位举足轻重。

  7月28日,国内首支现代能源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2020中国·内蒙古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指数”)在北京发布。该指数的运行与监测,客观分析全区能源产业发展的成效与短板,是打造现代能源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为引领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标志着我区现代能源经济综合标准评价体系初步形成。

  指数从绿色发展、经济高效、创新驱动和社会贡献四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客观研判内蒙古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水平,基期为2013年,基准值为100点。运行结果显示,2019年指数达232.45点,较基期上升132.45%,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09%,表明我区对现代能源经济的探索初见成效,总体发展态势向好。

  大体量发挥大作为。年初至今,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力确保涉及自治区重大项目、脱贫攻坚、民生改善配套供电工程如期投产,加速推进鄂尔多斯乌审至乌兰察布庆云等输变电工程、贫困旗县农网改造升级、老旧计量改造等项目施工进度,确保全年完成电网建设投资规模150亿元。

  按照国家政策指令,从7月1日起到今年年底,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继续降低非高耗能大工业企业电价5%,惠及企业9000余户,预计减免电费4.3亿元。同时,继续降低一般工商业企业电价5%,惠及企业75万余户,预计减免电费1.34亿元。

  原煤就地转化 精深加工渐入佳境

  内蒙古的煤制油、煤制气、煤化工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起步较早,产能规模和核心技术世界领先。

  总投资168.8亿元的伊泰年产120万吨精细化学品项目是最早入驻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工业园区项目。2013年8月2日开工建设,2017年9月装置运行达到设计产能。

  伊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苏占明说:“我公司目前共有13种煤化工产品,今年截至目前产值48亿元,其中,核心技术f-t合成装置工艺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每天的生产用废水中可提取70吨盐和硝,然后中水回用,实现零排放。”

  而伊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所生产的13种煤化工产品又带动了下游17家化工企业前来投资建厂,下游企业全部属于循环产业链的清洁型达标化工企业,副产品全部“吃干榨尽”,均不对环境产生污染。

  全国在产千万吨级煤矿共计52处,分布在7个省区,我区有21处,位居全国第一。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原煤生产企业286户,累计生产原煤4.7亿吨,占全国原煤产量的比重达26.2%。

  据限额以上原煤经销企业和规模以上原煤生产企业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区原煤销往区外量为2.2亿吨,占全区生产量的45.6%,有力保障了相关省区市的原煤需求和能源供应。其中,鄂尔多斯市原煤产量3亿吨,占全区原煤产量的比重为62.6%。

  一季度,鄂尔多斯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地转化煤炭3203.8万吨,就地转化率23.8%,较去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燃煤发电246.3亿度,下降4.3%。从这一点就能看出,煤炭深加工比例越来越高、产业链在不断延伸。

  发电量居全国首位,绿色电力比例越来越高

  库布其沙漠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年平均光照小时数达到3180小时以上,属于国家太阳能资源Ⅱ类地区,这给发展光伏发电带来了机遇。

  远眺亿利光伏治沙项目基地,先后建成4期,治沙面积7万亩,太阳能板连绵数公里宛如蓝海,板间鸡鸭散养、甘草茂盛。变电站负责人田浩表示,项目建成全年可发电22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44万吨。项目采用“治沙+种草+养殖+发电+扶贫”五位一体的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新模式。

  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板上发电、行间种草、板下养羊”立体治沙模式,一时间成了香饽饽。目前,杭锦旗已投产的光伏发电企业有14家,装机容量达883MW。

  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2610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0.7%,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区6000千瓦以上电厂外送电量933亿千瓦时,占发电量的35.2%,月均外送电量在150亿千瓦时以上。其中,外送华北电量567亿千瓦时,占发电量的21.4%,有力地保障了京津冀地区的电力供应和能源安全。

  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能源发电量达到408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15.6%,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新能源电力装机容量突破4000万千瓦,达到4132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增加255万千瓦,占全区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超过三成,达到31.1%。

  围绕做好“六保”“六稳”工作,我区在煤电等重要基础能源领域以保促稳、稳中求进,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但稳住经济基本盘,还不断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在新能源经济领域谋篇布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收官夯实基础。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