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量身定制了六大民族教育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靶向施策,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00年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着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重点工程,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95亿元。
二是扶弱兜底,实施15年免费教育。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四川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区)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15年免费教育,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和普通高中学费、教科书费,缓解了“控辍保学”压力、各族群众送孩子上学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补强短板,实施对口援教计划。2016年,启动实施了“千人支教十年计划”,每年安排1000名教师深入四川省涉藏州县援教。2017年,安排省内教育发达的1176所学校对口帮扶45个深度贫困县的1299所学校,通过“教师选派、物质援助、交流跟岗”等帮扶,促进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是突出重点,实施大小凉山彝族群众聚居地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2014年启动该工程,以期全面改善大小凉山13个县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每年安排2.1亿元,专项用于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和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五是抬高底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2015年秋季学期起,开始在大小凉山13个县试行“一村一幼”计划;2017年,扩展到民族地区52个县(市区)。各地采取大村独立举办、小村联合举办“一村一幼、一村多幼、多村一幼”的方法,利用闲置校舍、村级活动室等开办村级幼教点4888个,招收幼儿20.83万人,安排辅导员1.62万人,落实“省、州、县”三级保障经费11.96亿元。民族地区学前三年入园率提升到83.27%,比2015年提高22.27个百分点。
六是嫁接优质,实施远程教育工程。2000年以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远程教育。通过“高中直播、初中录播、小学植入、学前观摩”等方式,将全省最好的成都七中、四中、实验小学、机关三幼等校(园)的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民族地区,让民族地区学生通过“网班”就近接受优质教育,深受边远农牧区师生喜爱。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6.2亿元,开办网校273所、网班1938个,受益学生达22.9万人。甘孜州近年来有2名网班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实现了几十年无本土培养学生升入名校的历史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