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科研咨政能力水平

2020-10-10 11:05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周军强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委党校(行政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咨政工作,通过创新理念、健全机制、搭建平台、转化成果等有效举措,扎实推动科研咨政工作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连续10次获全国地方党校优秀科研组织奖,在理论研究、思想引领、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系统集成,构筑科研咨政平台“四梁八柱”

  校(院)坚持精品战略定位,不断增强科研咨政工作内在驱动力、外在竞争力、优质服务力、全面影响力,实现了学术研究、理论宣传和决策咨询稳中有进、量质齐升。

  高起点谋篇布局。从2018年开始,校(院)连续3年系统性、递进式整体推进“强力工程”,抓住“机制—人才—项目—成果”关键环节,加强顶层设计和中长期规划,注重建章立制,研究出台了《2019—2022年建设与发展规划》《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有效提高科研咨政的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科研咨政工作转型发展,用好“学术研究、决策咨询、理论宣传”三支笔,不断拓展科研咨政内涵和外延,形成了学术研究、决策咨询和理论宣传“三足鼎立”的科研咨政工作新格局。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好科研咨政工作安全关,始终把贯彻党的主张、传播党的声音、维护党的形象作为铁的纪律。

  高定位搭建平台。按照打响一个《学报》品牌、办好一份《市情参考》内参的目标定位,围绕《学报》2020年成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2年成为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的“两步走”工作愿景,从加强组织策划、全面拓宽稿源等方面着手,不断擦亮《学报》品牌、扩大学术影响力。严把《市情参考》质量关,将最过硬、最管用的决策咨询成果及时上报党委政府,力求做到“一份报告产生一次回声、一份报告加深一份信任”。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年围绕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市情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持续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高标准加强激励。完善事业人员奖励性绩效考核办法和科研咨政激励机制,实行课题项目化管理,加大项目经费保障和成果奖励力度,特别是对高层次党报党刊刊发、市级以上领导签批精品力作的支持资助力度,形成了人人争优的科研咨政氛围。在经费管理使用上,对于不同级别和层次的立项课题、获得良好反响的科研咨政成果,给予不同额度的经费配套支持,并逐步加大配套力度,极大地激发了教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精准施策,推动科研咨政成果亮点纷呈

  校(院)综合权衡科研咨政成果数量与质量关系,力求科研项目高端立项、学术论文高规格发表、科研成果高比例获奖、决策咨询高质量采用、理论宣传高频次传播。

  催生“叫得响、过得硬”的科研学术成果。加强科研咨政工作的组织力度,在各教研部内部经常性开展集体备课、集中打磨,发挥集聚带动效应,打破个体教学和单一研究的“小圈子”,融入科研团队和学科团队的“大圈子”,变“单兵作战”为“兵团作战”,变“孤军奋战”为“抱团发展”,有效整合优势,汇聚集体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校(院)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20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40多篇。积极与外界学术团体、单位联办高层次理论研讨会,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学术活动。

  打造“想得到、用得上”的高端新型智库。主动融入南京发展大局,向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靠拢,聚焦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拓展“研南京”的宽度和深度,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决策咨询成果,主动担当作为、积极申领任务、及时送策上门,努力通过源源不断的决策咨询成果来贡献党校智慧。十八大以来,校(院)决策咨询报告被省、市领导批示近50件。

  拓展“正能量、接地气”的理论宣传阵地。积极与《群众》《新华日报》《南京日报》《金陵瞭望》等党报党刊合作,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注重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及时发出党校声音,努力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近3年来,已相继发表理论宣传类文章240余篇,选派优秀教师加入市、区讲师团开展宣讲900余场次,助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厚植“有温度、有情怀”的人才培育沃土。积极实施骨干培育、名师培育、领雁培育和青苗培育计划,并采取在职进修、选派访问、外派锻炼、安排出国(境)考察等举措,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环境。对表现突出和特别优秀的青年教师,创造更多条件铺台阶、搭梯子、压担子。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由校(院)领导牵头开展“关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和加快青年教师培养的思考”等专项调研,积极探索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量差异性考核、课题申报差异性保护、为新进青年教师选配导师和落实引进高端人才享受住房补贴政策等工作。

  务实管用,突破科研咨政成果转化壁垒

  校(院)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持之以恒推动务实管用的科研咨政成果转化,努力打造理论研究的“主阵地”、决策参谋的“智囊团”。

  成果转化入脑走心。优化教研咨一体化课程开发机制,加大学术研究、决策咨询成果转化为教学课程或教学内容的力度,推动形成“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良性格局。采取公开招标、专项委托等方式,引导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基础,在主体班开设“生态文明建设”“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教研咨一体化课程50余门。在教职工和学员之间搭建互动平台,开展常态交流,围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等时事焦点,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和校内教师开展学术研讨或参与主讲“政法论坛”,加强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交流。

  合纵连横多向发力。主动请进来、走出去,逐步构建起了“纵横合作、上下联动”的科研咨政新模式。纵向上,重点加强与上级党校及相关部门的合作,设立重大课题研究合作机制,邀请校外专家组成课题组进行联合攻坚、协同研究,形成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积极探索市、区两级党校协作研究,每年定期组织召开全市党校系统科研协作会,课题申报向区委党校开放,加强对全市11家区委党校的科研工作指导。横向上,加强与在宁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的合作,特别是与市委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的密切协作,承担市相关部门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近3年来,由校(院)教师主持“南京市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地标政策措施”“南京市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政策措施”等项目评估6项,为破解地方党委政府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瓶颈问题提供决策参考、政策建议和理论支撑。

  学员参与善用“外脑”。注重借用“外脑”,根据学员来自不同地区和部门、了解基层现状、具有实践优势的特点,通过入学“三带来”吸纳学员参与课题立项和调查研究,及时捕捉党校课堂难以听到、不易看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优先遴选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作为科研咨政选题。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学员论坛、专题研讨和担任主体班辅导员等形式,加强教师和学员互动、激发思想火花,有效解决好科研咨政成果“站位没有领导高,措施不如部门实”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拓宽科研咨政成果报送渠道,让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能直接、及时进入决策部门和领导视野,努力提高科研咨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