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民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实现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完善举措、丰富载体,凝心聚力,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一是发挥委员制度优势,凝聚起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强大合力。省委、省政府创新扶贫工作措施,出台文件完善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支持政策体系。坚持五级书记抓脱贫,健全责任体系。充分发挥省民委委员制工作优势,抢抓机构改革机遇,调整确定省民委兼职委员单位34个,新建7项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各委员单位在助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面的具体职责。每年定期召开省民委委员全体会议,安排部署年度工作任务。各委员单位主动作为,深入民族乡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出谋划策,给予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全省一盘棋,凝聚起了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目前,7个贫困自治县(民族县)全部摘帽,886个贫困民族村全部出列,9个自治县、民族县累计脱贫15.61万户、40.36万人;搬迁贫困人口已全部落实后续帮扶措施,已脱贫人口全部落实防返贫和巩固提升措施。
二是持续组织开展赴民族地区现场办公,帮助民族地区解决突出困难问题。省政府组织省民委委员单位和省有关部门赴民族地区现场办公,是河北省40年来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制度性措施。省民委充分发挥牵头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抓住前期筹备、项目对接、督办落实等关键环节,召开省民委委员全体会议对现场办公作出安排,召开委员联络员和市县对应部门专题座谈会推动项目对接,印发重大项目协调函提升对接成效,召开现场办公会当场敲定帮扶项目,印发省政府会议纪要明确落实要求,开展跟踪问效督促承诺项目落地见效。“十三五”以来,先后组织赴民族地区现场办公9县次,支持自治县民族县项目1858个、资金490.32亿元(含债券、贷款额度),解决了一大批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了特色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生福祉全面提升。
三是聚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廊带,引领带动民族乡村振兴发展。按照《“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有关部署,制定实施了《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工作细则》《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河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持续推动示范带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累计安排资金1.47亿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乡村为路径,以“六个一”建设(一个进村标志性建筑、一条民族团结路、一条展示中华文化与民族风情的街道、一个村民活动场所、一批民族特色小院、一个富民支柱产业)为重点,倾力打造“一线两片”(G111国道连通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沿线,清西陵、清东陵片区)精品示范区。大力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发挥产业带贫益贫作用。截至2019年底,全省特色村镇人均纯收入达到9815元,特色村镇2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
四是认真贯彻落实民贸民品政策,引导民贸民品企业发挥脱贫攻坚领头雁作用。一方面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企业,引导企业管理者和广大职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加大民贸民品优惠政策向贫困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落实民贸民品生产贷款贴息1.7亿元,有效促进了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和民族贸易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贴息资金引导作用,提升民贸民品企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积极性。民贸民品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通过利益联结、入股分红、产业链带动、项目整合等方式推进产业扶贫,带动30万群众就业增收,保障1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助学、助残、助困等社会公益事业,“十三五”以来,民贸民品企业共投入社会公益事业5亿元,形成了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百姓得到实惠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