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调研“一手资料”为课堂增色

2020-12-25 16:36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爱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解决现实问题,首先要了解社会民情,调查研究是贴近社会的根本途径。实地调研是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党校教师实地调研的成果可以随着党校平台充分实现“价值转化”,帮助领导干部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成功跨越,对创新党校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开展实地调研需把握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党校姓党的内在要求。党校担负着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重任,这就意味着党校课堂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教师在台上所引所讲应当力求材料真实,力求源于实际,为学员提供思考借鉴和理论依据,与学员思想形成对接解其困惑。实地调研始终为教学服务,理应贯穿实事求是原则,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材料的本来面目。

  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调研的主线。在开展实地调研之前,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学员思想中、社会发展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困惑和难点来科学设置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充分酝酿调研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所列出的调研规划和方案里,要明确实地调研的目标、预期的效果、采访的对象、行走的路线等等。调研过程中,问题是中心、是线索,也是判断调研价值的标准。问题预设得越科学合理,调研成果服务于教学的机会就越大,转化效果就越好。

  坚持追根溯源。科学设置问题是做好调研的前提,但调研过程中的追根溯源是确保调研成功的关键。比起间接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是向现实寻找答案的最好办法,在开展实地调研时一定要树立系统思维,精益求精,要做到追根溯源,力求穷尽,为了使若干“谜题”变得清晰,甚至要进行长期追踪调研。也只有这样,实地调研才能体现出对客观事实的尊重,才能完整地体现调研的价值。

  党校课堂如何更好使用调研成果

  善于从典型分析事理。太多鲜活生动的“一手资料”分布在各个角落,这些素材都各有亮点各有“动人”之处,但是,将搜集回来的“一手资料”编入教案之中引入课堂之上时,则要注重其典型性。使用这样的素材,能够让每一位学员都能从自己的工作角度出发来认识典型的意义,从中体会工作智慧,领悟实践方法。

  善于从现象引发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员得到更多的收获和启发,作为课堂的主导,党校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是关键所在。讲好专题课,要善于从现象或问题引发学员思考。调研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也能充分体现出来,在课前,应充分梳理调研中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选定最能体现教学主题的部分在课堂呈现。由此,再带领学员去探索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深刻本质和规律,让学员受到启发,学有所思所悟,并逐渐形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学习观实践观。

  善于从调研转化成果。单从授课层面来说,实地调研这个环节是学员所无法看到的,因为它是授课教师在课下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但做好实地调研对讲好课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使教师掌握大量“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让授课教师因为亲自参与了实地调研而底气倍增,更添自信。对教师来讲,实地调研从最初的想法到步入实施,从围绕主题精心取舍到登台讲授,这个过程很不容易。但在实地调研中,教师的整体感受加细节体会、主观认知加访谈感悟、间接了解加主动融入,会使专题课有了延伸的空间,能更好地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阐释教学主题,提升授课质量。同时,实地调研形成的科研成果与咨政思路也很有意义,要善于从中汲取良策和工作运行模式,实现教学科研与决策咨询相长,彰显实地调研的价值最大化。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委党校)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