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当地的民族工作,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团结进步事业,在地方民族事务治理上给党和国家交上了一份内容丰富并让各族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也留下了许多可供人们思考和学习的经验。
一、在河北:调查民族工作情况,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河北省正定县是习近平“从政起步的地方”,也是他视为“第二故乡”的地方。1982年4月至1985年6月,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对民族工作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调查民族工作情况,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和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
(一)调查民族工作情况,扶持少数民族发展
据1992年版《正定县志》记载,1982年正定全县有汉族、回族、满族、朝鲜族、壮族、蒙古族、白族、傈僳族和土族等9个民族人口。其中,回族自元初迁入,占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则多是新中国成立后,因工作需要调动或者随迁而来的。1985年全县有回民1856人,大多聚居在县城的6个村街,也有少数回民散居于周边村街。该版县志编委会副主任兼副主审,正是习近平的好友贾大山,他们的交流成为习近平了解正定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之一。
习近平非常重视基层实地调研。2015年1月12日,他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跑遍了正定的每一个村,这其中当然应该也包括回民聚居的村庄。
在扶持少数民族发展上,1980年至1985年,正定县共发放少数民族教育、生产资助金2.2万元。这个数额今天虽然微不足道,但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横向对比,该县同期的救济款项(包括对老残且无依靠的居民的定期定量救济和对突然事故造成的临时救济)总额仅仅只有19403元,而1985年该县职工月均工资也只有76.75元。比较之下,当时这样的扶持力度足以充分体现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对少数民族发展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满腔真情。
(二)着眼中华文明历史传承,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而承载着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正是那一块块秦砖汉瓦、一件件甲骨竹简上堆垒而成的历史文化遗存。缺少对文化遗存的有效保护,传承就无从谈起。不管是主政一方,还是担任国家领导人,习近平都把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存作为执政理念中一道牢不可破的底线。
习近平到正定工作以后,正定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就挂在了他的心头。好友贾大山去世后,习近平评价其对正定文物保护所作的贡献:“大山为正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文物的研究、保护、维修、发掘、抢救,竭尽了自己的全力……隆兴寺大悲阁、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钟楼、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县文庙大成殿的修复,无不浸透着他辛劳奔走的汗水。”透过这段评价文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站在文化局长贾大山后面的这位年轻县委书记的身影,体会到他对古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和支持。在正定三年,习近平亲自抓规划、筹经费,对正定的古建筑、文化历史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他专门对赵孟頫撰写的名碑“本命长生祝延碑”和颂扬王士珍的“德威上将军正定王公神道碑”保护不力的情况作出指示,并严肃指出:如果我们保管不当是对祖先的犯罪,要求相关部门和干部做好保护工作。为了寻求上级支持,习近平多次联系相关领导并争取省委重视,安排划拨正定172万元用于隆兴寺修缮,使千年古刹再现雄姿。1985年后,习近平因工作调动离开了正定,但他依然时刻牵挂古城正定,先后六次重返正定。2013年8月24日,在关于保护正定古城的文件上,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
二、在福建: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巩固民族大团结
习近平从1985年6月调任厦门,到2002年10月调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零5个月里,无论是主政地市还是统管全省,他始终心系畲族群众的冷暖,牵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一)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
1988年6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对山区畲族居民特别关心。他强调:“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原则,基于这个原则,我们有必要深刻地思考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几个问题,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习近平这样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道出了他对少数民族群众牵肠挂肚的深厚感情,也是他心系畲乡山山水水和畲族人民的生动体现。
1989年1月,在宁德地区民委第七次委员(扩大)会议上,习近平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民族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做好民族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民族问题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和复杂性。“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甚至政局的不稳。”其次,闽东畲族地区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充分说明,“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民族大团结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最后,要把搞好民族工作当成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习近平指出,辩证地看,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国家和民族地区之间实际上是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关系,不要将之错误地理解为单方面的恩赐和帮助。
(二)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一是明确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这是实现民族真正平等的需要。习近平指出:“民族工作的立足点在于发展经济,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可能谈民族的真正平等。”“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使他们赶上或接近汉族的发展水平,才能够解除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民族得到共同的繁荣。”他强调:“这是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少数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二是要走出一条具有畲族山区特色、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市场、技术、资源相结合的开发路子。首先,“要从本地区的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兴利除弊,使区域生产要素不断的优化,建立起一种最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使其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其次,民族地区要立足自身发展,提高内部生产力,增强对外部援助力量的吸引和吸收能力。习近平指出,畲族地区在外来“输血”的同时,一定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在增强经济自主能力和经济发展内在活力的基础上,使自身生产力水平同外部支持力量相结合,以发挥最佳效果。他认为,这是畲族地区能否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任何外来“支持和帮助的意义主要在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最后,闽东畲族地区的发展要走“双向开放”和“双向开发”的道路。“双向开放”即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双向开发”即资源和市场同时开发。要树立市场为主导的战略思想,并由此确立“市场-技术-资源”的发展战略。
(三)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一是民族文化传统为民族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首先,“任何民族都有其区别于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以其自有特点丰富了人类文明,并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就包括畲族的灿烂文化。其次,“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习近平指出,作为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包括表现在民族文化上的民族特点和体现出民族自我意识的民族感情)是最稳定的东西。习近平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延续和发展中树立起的民族自信心成为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为例,阐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最后,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要弘扬民族地方的传统文化。习近平认为,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不仅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且提高外界对闽东的信心。这也是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的重要标志。
二是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民族群众文化事业。习近平指出,“任何内容的文化建设活动,都应注意活动的方式和手段的运用。”实际上,这也就提出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民族文化建设的要求。具体结合闽东畲族地区文化建设来讲,首先,“要继承和发扬畲族文化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在分析畲族文化传承中的危机和问题的基础上,习近平强调指出,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对年青人尤其必要。其次,“要抓紧挖掘整理畲族文化遗产。”习近平提出,要抓紧修建畲族博物馆,办好畲族研究会和歌舞团,以丰富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宝库。最后,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丰富畲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习近平建议,要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包括:建立或完善民族文化站、举办畲族文化节、通过电视音乐片展示畲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等。
(四)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一是要认清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少数民族干部与本民族有天然联系,善于反映少数民族的意愿和要求,是在民族地区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纽带和桥梁,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不仅是党的一项重要政策,更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二是要花大力气抓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结合闽东少数民族干部偏少的实际,习近平强调:首先,“要继续培养和不断提高现有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其次,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后备力量”;再次,在地、县两级要按照一定比例配备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千人以上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至少要配备一个少数民族的副职领导;最后,要树立长远观念,从办好各层次教育着手抓少数民族干部培养。
(五)城市民族工作是福建民族工作的一个重点
1990年4月,习近平开始主政省会福州。虽然当时福州的少数民族人口相对不多,有8万多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3%,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做好民族工作的投入和思考,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安危依然牵挂于心。其间,他曾亲自为少数民族群众开办清真饭馆的用地问题协调各方,直至妥善解决。调到省委后,作为分管民族工作的副书记,他更是为此倾心倾力。
1997年底,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参加“面向21世纪的中国畲族社区研讨会”期间,对福建民族工作进行了介绍。他说,城市民族工作是福建民族工作的一个重点,福建在这方面的经验是抓小事、抓倾向,致力于为外地来闽经商、打工和学习的少数民族提供服务,为本地少数民族解决好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他还强调指出:福建民族工作要做到两手抓,即一手抓农村的民族工作、一手抓城市民族工作,要“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
(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一是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组织保障。民族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敏感性特点,也要求不断提高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指出:“民族工作十分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党政领导要经常过问民族工作,行动上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在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对少数民族都要有适当的照顾。切实帮助少数民族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各级民族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服务观念。公共服务职能是行政管理能够存在和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本要求和体现。习近平对做好民族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民委和民政部门要把搞好民族工作作为自己崇高的职责,要经常深入畲族聚居地了解畲族人民的生活,及时反映和解决问题,切实地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他强调:“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要我们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
三是要“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指出,千百万农民的团结奋斗共同努力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条件,而农村脱贫致富凝聚力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党支部。为此,他强调: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群众为实现党的路线和他们的切身利益而斗争的坚强核心,使广大农民群众从实践中认识到“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其次,要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他指出:“实践证明,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化;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再次,要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包括要抓好党支部成员的选拔和考评,特别是要选好支部书记并解决好其政策待遇和保障等问题;要提高党员素质,特别是贫困地方的党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才能及时转变观念和提高工作能力,“才能真正带领人民群众去脱贫致富”。最后,要改进工作方法。他要求:要深入家家户户,主动发现问题,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紧紧团结农民,“唯此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
【本文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 2016年重点项目“习近平同志民族理论政策创新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 2016-GMA-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