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相关链接

《学习时报》:绿我涓滴 会它千顷碧波——《念奴娇 ·追思焦裕禄》赏析

2016-01-14 09:52作者:作者:周新普  

  编者按: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当此之际,重温习近平《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感悟四“铁”干部焦裕禄的襟怀,别有一番新意。

  1990年7月15日,习近平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时,满怀深情创作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首词,深切表达了他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也凸显了他向焦裕禄看齐,爱民为民、责任担当之志。
  词前有一段优美的小序: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情由景升,景因情现。此景此境恰如其分地袒露了作者对襟怀宽广、心地澄洁、精神之光如日月之辉的焦裕禄的思念情怀。崇敬的情愫漫上心头,文思如泉涌,汩汩滔滔,喷薄而出。短短8字,环境、心境、情境跃然纸上,格调清新、意境高远,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澄明碧澈、壮怀雄阔的意境,创设了浓厚的抒情氛围。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一个“飞”字,形象地展现了焦裕禄的人格魅力、精神感召力,也表达了人民对他的深切追思之情。一个“盼”字,饱含了急迫而恒久的情愫。盼谁呢?又是谁盼?“此水此山此地”,读到此处,豁然开朗,原来如此,原来是人民期盼焦裕禄,是兰考人民怀念焦裕禄,而且不单是人民,还有兰考的水,兰考的山,兰考这一方土地,都在急切地期盼着焦裕禄的英魂再现。这里不直接说兰考人民,而以山水田园指代,赋予他们情感和生命,形象而感人。当然,这些思念者中也自然包含了作者习近平,他不仅思念着焦裕禄,希望在他曾经生活的土地上心灵碰撞、感悟升华,而且已然被他的精神光辉所映照,同样牵挂着兰考人民,胸中激荡着亲民、爱民、为民的情怀。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谜底进一步揭开,人民期盼他,人民怀念他,因为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好官。他心系兰考,情牵民众,用他的双脚丈量了兰考的山山水水,用一棵棵泡桐固住了沙丘,抵挡了风沙,换来了良田。也正因为此,兰考人民亲切地把泡桐叫着焦桐,一看到焦桐就情不自禁:把泪焦桐成雨。这一句起到了承上的作用,描述了人民盼的状态,与“泪飞顿作倾盆雨”异曲同工,神韵想谐。该句还有启下的作用,使人产生问题意识,百姓为什么这样?强烈地吸引读者读下去。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焦裕禄情系兰考父老乡亲,与兰考人民生死相依。他生,在为兰考人民查风口,固沙丘,造良田,送温暖,但因没有完全治理好沙丘,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他,觉得自己没有完成心愿,不能当逃兵更不能抱憾离开兰考,所以他要求死后也要埋在兰考,看着父老乡亲彻底治好沙患。这是共产党人何等的襟怀啊!正因为这一原因,作者专门在此有个自注: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黃昏時候的雪是最不容易融化的,唐朝詩人岑参有“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诗句,而早晨的霜——“朝霜”,则一见太阳就会融化。但不管是暮雪还是朝霜,是在天地间停留的时间长还是时间短,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工作475天还是一辈子,焦裕禄战天斗地,誓叫兰考换新颜的英雄之气不绝,坚强意志不衰,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始终不改,真可谓鞠躬尽瘁,死犹不已。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一语双关,明写大自然的美丽,暗指焦裕禄精神品格的美丽。作者这样描写,与古诗中“春风不改旧时波”“青山不改旧时容”一样妙,是妙用反衬,从反面强化所要抒写的情感。在月明如昔的衬映下,作者的感慨显得愈加深沉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没有写夜夜思君,而是写“思君夜夜”,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可亲可信。更打动读者心扉的是“肝胆长如洗”——作者常常在如银静谧的月光之下思念焦裕禄,仿佛肝胆被长久地洗了一般!每次对焦裕禄的思念,都是一次肝胆的对接,灵魂的洗礼!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大家都熟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什么这里要新换一个“矣”字?一是体现作者一贯倡导的创新思维,避免了语言上的重复。二是“矣”更加准确地表达了“已经求索了,还将进一步求索”的进程。正像作者所言:中华民族的昨天“难关漫道真如铁”;今天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这样的表达源于原句,创新原句,赋予屈原笔下求索跋涉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廉洁从政,一心为民,自身正两袖清风来去,必然无坚不摧,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势如破竹。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是写焦裕禄的生命践行也是写作者的志向追求,文章舒缓地由追思转到了言志。焦裕禄用他的生命践行了他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由衷赞赏焦裕禄的品行和价值观,一直奉为自己平生的榜样,从正定、厦门、宁德到福州,时时处处以焦裕禄为楷模,实现着人生的理想追求。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杜甫诗云:“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作者自谦为微小的水滴,一个“绿”字传神地写出了焦裕禄精神对作者深远而美好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必然会由我及他,形成巨大的榜样力量,势不可挡,去“会它千倾澄碧”。该句是全词的升华,可谓神来之笔。作者既低调又自信,颇有“向我看齐”的韵味,是作者打铁自身硬的自信表现,更是作者倡导正能量,坚信未来的生动写照。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从我做起,严于修身,严于用权,严于律己。只有清澈、洁净的水滴汇在一起,才能成为而且必将成为千顷万顷碧波荡漾的湖海。
  统观全篇,“思君夜夜”“千顷澄碧”是作者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明写大自然中的变幻,实为量变与质变规律的体现,暗含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再伟大的人物也是沧海一滴。这样写具体、形象、生动,把党的群众路线形象化了,有助于读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如作者所言: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真正的英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事业的发展。
  作者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展露无遗,创新和放大了中华诗词之美。一是意境美。“霁月如银”“暮雪朝霜”“绿我涓滴”,还有山、水、地、桐、泪、雨、气等等,画面极其生动多彩,仿佛就在眼前,引领读者进入到诗中有画的美妙境界。二是声韵美。“此水此山此地”,读起来好似热烈欢迎的掌声和节奏。“生也沙丘,死也沙丘”,通过沙丘的重复从声音上状出了沙丘之严重,困难之严重,突出了沙丘这个重点。假如不加重复,就没有这样的妙处。“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一小一大相映成趣,一滴清脆的绿水,一经会它,不断积累,就波澜壮阔,奔流不息。三是含蓄美。“遂了平生意”,假如读者只顾欣赏诗词本身,而没有注意到作者,完全可以很好地理解本句。但是知道了作者是“平”以后,感觉就如同读嵌名诗一样过瘾,顿觉中国文字的奥妙,趣味盎然。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以《念奴娇》为词牌,语词洗练,言简意赅,排列有序,朗朗上口,情意隽永。寄寓了作者对焦裕禄刻骨铭心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焦裕禄无私为民精神的礼赞。词中的许多句子,有很强的感染力、创新力、亲和力,这与作者爱好读书、广研文史、讲话引经据典和深厚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作者单位:上海市委党校第三分校)

本文选自《学习时报》2016年1月11日 第A12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