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相关链接

《学习时报》:在应急管理培训中运用案例教学

2016-04-21 16:20作者:作者:盖程程  

  案例教学通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作为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和开放式的新型教学形式,案例教学法在法学、医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内广泛应用。案例教学的魅力不在于传授“终极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研讨、交流,去激发学员的创造潜能,发展优势不可低估。
  应急管理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在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中,合理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显著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履职能力意义重大。

  案例教学在应急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应急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领域,案例教学法恰恰是一种实践导向的、解决问题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找到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这与应急管理教学的需求极为契合。
  从培训的对象上看,参加应急管理培训的领导干部,大多是在应急处置的工作一线,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在教学方法上,“纸上谈兵”的传统讲授式教学便不能满足学员的需要,甚至容易产生“外行教内行”的尴尬。然而,在教授体系化理论知识之后,开展案例教学的形式有助于参训的领导干部将刚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转化为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从研究对象上看,应急管理是一门专门以“突发事件”为对象,探寻事件发生、发展规律并系统防范和应对的科学。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一个突发事件发生频次更高、影响范围更广、应对难度更大的阶段,严峻挑战使得应急管理领域的人才也迫切地需要从一个个既往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吸取教训、借鉴经验,在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适逢其时。

  应急管理案例开发与教学设计
  从突发事件中选择案例进行开发时,要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难题案例。突发事件的发生情景一般都伴随冲突与难题。且类似的事件今天在这个地方发生了,明天可能在另一个地方发生。二是,案例的背后要有理论内涵。不是就事论事,要以案说理。这就需要用应急管理学科的大量理论来释疑解惑。
  尤其重要的是,搬上课堂的教学案例一定要经过到实地的调研、自主开发。现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的案例汇编教材层出不穷,但直接选编此类案例不适合搬上课堂。原因:一是时效性差;二是教师缺乏实地调研,二手资料缺乏说服力,缺乏深入挖掘,不能“全息”还原事件;三是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联系课程实际的开发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因此,教师亲自参与案例开发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

  案例文本编写
  充分的调研与准备工作是优秀案例文本形成的关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案例大多涉及政府部门,因此开展调研访谈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在编写文本的过程中,团队要反复讨论调研提纲,访谈事件的亲历者,既要避免给其以“揭伤疤”的感觉,又要使其为案例编写提供充足的信息。一手资料鲜活生动,涵盖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对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有交代。
  另一方面,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一手资料不够完备,还需要大量的二手资料补充信息。大量收集网络新闻消息、文献报告等二手资料,以获得精确、可量化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突发事件的处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要尽可能多地覆盖访谈部门,力争对事件做全息记录。对于大量的调研素材,要甄选加工,特别是对一些敏感问题的回应,不同受访者可能回答有出入或矛盾,要细究背后的原因,这往往正是事件处置的难点所在。在一些利益冲突的节点,往往也正是决策博弈的关键,才能挖掘在有限资源、有限时间的情况下完成的应急管理过程的深层内涵。
  案例文本编写的几个注意事项:一是文本编写要保持中立的态度。好的案例得出的答案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二是文本要有可读性、故事性,是对问题和责任的生动再现,而不是文件汇编或经验总结报告。三是精心设计各级标题,要有信息量,又能吸引眼球。四是案例文本的编写本无定法,应因地制宜,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类案例文本编写,建议按照逻辑次序展开,注重时间优先、空间转移、角色行动相结合。
  一篇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案例文本应是突发事件处置的真实过程,可让读者感受到它是紧迫的、真实的,有情节、有难题。一般包括如下几个要素:1.人物,即应急决策、处置的主角。2.突发事件发生的起止时间。3.情节安排,可以是应急处置遇到的困境,如有限的资源;也可以是利益冲突,如流域性的洪涝灾害调度,从而引起学员的讨论和争论。4.隐藏某些信息,以满足教学需要,从而为学员留下思考和讨论的空间。譬如在现实处置中提出的解决方案,在案例编写中需要适当省略或不予介绍。5.附录,即与突发事件相关的所有解释性信息,如背景资料、地理位置、历史灾情统计,与案例有关的法律法规等,作为教学的参考。

  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相比传统形式,案例教学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对突发事件本身深入了解;其次是对案例涉及的应急管理理论积淀丰厚;最后还要对同类事件在横向(国际)、纵向(历史)上的实践情况心中有数。教师既要能调动每一位学员的参与热情;还要严格控制预期外的讨论方向。另外,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反应辨识能力,即时构建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可分为六个步骤:背景介绍;理论分析框架;案例导入(视频);教师点题;课堂讨论;教师总结。在这六步中,最难做的是课堂讨论和教师总结。
  课堂讨论。传统讲座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案例教学则是以学员为中心。可以说,案例教学30%的收获来自教师,70%的收获来自学员。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学员之间相互学习,分享经验。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催化师,学员的角色是决策者。因此,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所在,学员通过案例文本、视频和教师介绍,对事件有了感性认识。通过课堂讨论交流信息、相互学习,认识逐渐升华。建议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起步阶段,可以采用结构化研讨开展小组讨论,这样做可以降低掌控现场的难度。如四副眼镜法、团队列名法、鱼骨刺图法等。在研讨题的设置上可以有:分析型(分析问题和原因);总结型(总结经验和启示);设计型(设计解决的措施)三种。
  教师总结。教学总结是案例教学“总—分—总”课堂结构的最后一环,也是点睛之笔,直接影响到对一堂案例课的教学效果。教师点评和总结格外要注意的是要避免“两张皮”问题。即不要使学员感觉到教师的总结与现场讨论是不相干的,自说自话。就这个问题,国家行政学院的教师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去解决:1.事先准备好的结论“筐子”要足够大,学员的任何一个观点都能分类装进去。2.教师总结应做到两个衔接:与设计的问题相衔接,与理论框架相衔接。
  在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培训中,案例教学有着强烈的需求。它不是对应急管理系统理论知识传授方法的替代,而是对讲授课程的一种有效补充。应急管理案例的开发、教学、研究还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心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同时这也是对教师的考验和提升。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本文选自《学习时报》2016年4月18日 第A10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