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为了深入贯彻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探索党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径,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委党校在成功联合举办3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研修班的基础上,在2016年4月中旬举办的第4期研修班上,对传统的经典著作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首次尝试采用“问题牵引教学法”,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优势与现代培训新理念有机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化问题为牵线,以精读文本为目标,引导学员潜心研读经典著作。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50位局级干部、市管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和正处级优秀中青年干部,在王公龙、陈胜云两位教授的引领下,聚焦于《共产党宣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两本经典名篇,认认真真读原著、扎扎实实学原文、真真切切悟原理。
本期研修班秉持创新理念,让创新贯穿教学的全时段、全过程,对教学流程的8个主要环节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链条新设计。研修班开班前,教学团队提前两周将两本著作与教师精心梳理和提炼后的《经典著作预习提纲》寄发给学员本人,要求学员入学前熟悉文本的概况,大体了解文本的背景及基本思想。通过学习链条的前置,促使学员入校后能够尽快进入高强度的学习状态。
环境新布局。本期研修班引入现代培训理念和元素,改变传统教室布置,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专门学习区域,学员围桌而坐,便于相互间讨论交流。教室一侧放置大型艺术展板,分为“问题征集”“智慧之光”“深度对话”“思想沉淀”四个栏目,供学员张贴问题、发表感悟,构建学习园地。教室一角放置排满马克思主义系列经典著作的书架,供学员需要时查阅。适度的花草布置,加之柔和的灯光,学员们感慨,在这样的场景学习经典著作,给他们一种“家”的温馨和放松,拉近了与经典的心理距离,实现了师生的近距离接触,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活力。
目标新定位。为促使学员真读经典、深读经典,研修班改变传统的每门经典著作讲授半天的方式,而是将目标定位在精读文本、深读文本,一周时间只研读2本著作。教师引导学员对文本进行逐段、逐句乃至逐字研读,让学员在真正读懂、读透、读通原著上下功夫。有学员感慨,过去也读过经典著作,但从来没有像这次研修班这样,真正钻进文本当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流程新设计。教学流程设置功能各异的多个环节。每本经典著作分8段讲解,每段讲授40分钟。段与段之间安排20分钟的“智慧之光”环节,由学员及时交流讨论。每天教学的尾声设置“深度对话”环节,对当天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提炼。每本经典著作学习以“思想沉淀”收尾,教师进行总结和提升。两本经典辅导结束后,第五天进入“思想整理”环节,上午分组交流,下午集体分享感悟。整个教学把文本解读、交流讨论、答疑释惑、总结思考等多种教学活动穿插进行,有分有合,每天形成学习的小循环,两天构成学习的大循环,整周的学习流程形成完整的闭合,实现研读文本与思考问题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现实思考相结合、教师引领与学员融入相结合。
授课新方式。本期研修班要求教师全程采用走动式的授课方式。教师不再固定在讲台上的某个位置,而是在各组学员中来回走动,边走边讲,边讲边问,边问边答,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自然,更为紧凑,更为频繁,使学员听课和参与讨论的注意力大为集中,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讨论新节奏。研修班安排了高频次、多形式的学员讨论交流,力图最大限度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在一周的时间内安排了总计16次“智慧之光”环节,这种短平快的讨论节奏,让每位学员都必须跟上教学节奏,深入思考问题,发表独到看法,激发智慧火花,大大增加了学员对教学的参与度。
团队新组合。本期研修班推出了组合式教学团队。除了两位主讲教师外,每个小组还配备了一位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作为教学助手。教学助手的职责主要是催化讨论、收集问题、汇聚智慧、回应问题。新的团队组合既可以发挥教学助手的辅助作用,也是培养年轻教师的有效途径。
学习新要求。研修班要求学员提交一份书面学习心得,留下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思考和感悟。班部在汇集的基础上,挑选优秀成果向媒体推荐发表。
值得一提的是,本期研修班首次尝试采用“问题牵引教学法”,即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让问题导向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以精心设计的问题牵引整个文本的精读,在回应问题中发掘经典文本的当代价值。本期研修班是一次高强度的问题对话,教师共回答各类问题近80个,平均每天15个以上。
带着问题来。根据研修班要求,学员来校前应围绕此次文本的学习,预先思考相关问题,既有文本理解上的问题,也有现实中的思想困惑,做到带着问题进党校,带着压力预习热身,催生学习文本、弄懂问题的期待和渴望。
扣着问题读。学员来校后,教师根据精读文本的要求,每天都会布置相关思考题,促使学员自己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解答问题中读懂文本,抓住基本原理,理清文本逻辑线索,吃透其中的基本思想。
沿着问题讲。根据精读文本的要求,教师围绕文本精心设置如《共产党宣言》因何而生?为什么资产阶级必然灭亡?为什么无产阶级必然胜利?怎样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什么我们不能丢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一系列问题,以牵引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通过引人入胜的文本分析,激发学员对文本思想的强烈求知欲。由于问题的答案就蕴含在文本之中,破解问题就是解读文本,文本分析与问题解答同步进行。教师根据层层递进的逻辑设置和安排问题,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不断深入,通过抽丝剥茧般的分析,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着眼于帮助学员固根守魂、精神“补钙”。
围着问题议。在“智慧之光”环节,教师引出与文本相关问题供学员讨论。在教学助手的带领下,每组学员谈理解、谈困惑、谈感悟、提问题,并由教学助手贴在展板上。在“智慧之光”的小结阶段,教师对学员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在“深度对话”环节中,教师分别设置了一些如资本主义没有灭亡是否意味着马克思理论预测的失败、苏联社会主义经历巨大挫折能否证明马克思的失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究竟会不会殊途同归等诸多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教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著思想精髓的提炼与现实现象的剖析,既正本清源,又解疑释惑。这一过程既是回应问题,也是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的示范性展示。
从反馈情况看,这种耳目一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员们的高度肯定。有的学员感慨,这种方法教经典著作是平生以来经历的第一次,它让每位学员成为学习的参与者、问题的思考者和智慧的分享者,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导性、学员的主体性、师生的互动性;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有力的突破,代表了理论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适应80、90后干部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但必须看到,由于是初步的探索,在整个教学设计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办方正在根据学员的反馈意见,对这种教学方法不断优化,使之更加成熟,更具有可复制性,逐步扩大其在党校主体班的应用空间,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新方法在党校的课堂上真正活起来。 (执笔:陆正东)
本文选自《学习时报》2016年5月9日 第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