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相关链接

《学习时报》:以“供给侧改革”推动党校系统图书馆转型发展

2016-12-28 14:53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郝永平  

  什么是图书馆的“供给侧改革”

  以“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来审视图书馆工作,作为教辅单位和教学科研的服务部门,党校系统图书馆要服务于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服务于党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于全校学工人员,服务于党校“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四大职能的发挥,对中央党校而言还要服务于教学与智库建设创新工程。

  服务就是我们的“供给”,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是图书馆发挥重要功能的支点。图书馆的服务包括纸质文献服务、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等三大版块。纸质文献服务是图书馆职能的传统发挥,包括书报刊借阅,积极开展各种阅读推广活动,提高资源使用效益,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是图书馆职能的创新发展,建设系统、权威、高效、便捷的信息资源,加强资源的推送服务,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学习需求;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是图书馆职能的拓展延伸,包括以古籍开发与利用做好传统文化传承,以格调高雅的文化展演活动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以办好有关刊物与内参开展参考咨询与学科服务,等等。这三大版块的服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图书馆的“供给”。

  图书馆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从图书馆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服务入手,转变服务理念,优化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寻求转型发展之路。

  图书馆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从总体上看,影响图书馆功能发挥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供给问题上。

  供需错位。在全国党校系统图书馆普遍存在的情况就是:一方面,我们在焦虑读者越来越少,图书馆越来越被边缘化,有些地方党校甚至在考虑还要不要图书馆;另一方面,党校的教职工、学员、研究生又在抱怨我们的图书馆跟不上形势,与公共馆、高校馆差距拉大,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比如,每年花一定经费购买新书,但图书的利用率不到50%,很多书都处于闲置状态。这说明什么?我们在购买图书文献时是盲目的、缺乏针对性的,对需求缺乏调研。这也是典型的供需错位。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愈加强烈,阅读行为与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读者不是没有需求,只是需求改变了,在一定程度上需求比以前更旺盛了,而传统的供给手段与满足方式已失灵,在与新媒体满足方式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一句话,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与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之间严重错位。那么,我们就要认真思考,党校图书馆服务的学工人员到底需要什么?提供何种服务才能使读者需求获得全面、最大化的满足?

  供给滞后。很多图书馆提供的仅仅是图书借阅服务。每天按部就班,到点上班,按点闭馆,把图书馆当作了书库和借阅中心,把自己当成了管理书籍的护工,“图书馆工作人员成了机械的书的卫士”。

  数字资源服务也存在这种情况,陷入到传统的被动思维当中。把纸质的资源加工成数字或购买现成的数字资源放在网上,工作就结束了。不管读者怎么用、是否用得上、是否好用,都跟自己无关。这种做法,也就是把纸质的书籍换成电子资源,把书架变成数据库,从被动借书变成被动访问而已。

  以上这两类安于现状、被动等候的做法,导致图书馆的供给落后于需求,与需求脱节,不能够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对图书馆的渴望,可以说是一种无效供给。

  供给平庸。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等技术日新月异,深刻地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很多党校系统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数字资源建设、数据深度挖掘与主动推送等方面严重不足,导致了服务乏力,缺乏创新。

  当图书馆应成为社交空间、文化空间、众创空间以及智慧空间之时,如果仍然满足于传统借阅,那么这样的图书馆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当全媒体、多终端、多网络、多平台已然融合,如果仍然以网站建设为主攻点,这样的工作人员就无异于井底之蛙了。

  图书馆怎样进行“供给侧改革”

  作为图书馆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和需求的相配性,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更好地满足需求。

  需求至上。这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客观前提。一切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需求,明确定位,有的放矢,有效供给。

  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握好党校系统图书馆的读者定位与读者需求。党校系统图书馆不同于公共馆与高校馆,它有特定的使用人群。党校学员都是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领导干部,他们需要真正“管用、能用、好用”的知识,希望能通过学习解决他们关注的思想理论疑难问题及现实中所碰到的重大问题,能够强化理论基础,增强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加强党性修养。除此之外,党校图书馆还要满足党校教职工、研究生在学科研究上的需求,把服务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国际战略、法学等学科建设上,将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动态、信息汇集瞄准“全、精、准、新”的目标。

  为此,图书馆要加大调研力度,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部分走访调研、网上意见收集等方式,多渠道、多手段征求学工人员的意见,做到精准了解和把握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读者需求进行客观而科学的分析与提炼,从资源配置、资源采购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都要体现需求至上的原则,从而制定出可行性的实施方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随时调整工作方案,保证所提供的服务与读者的需求之间全流程畅通与全方位对接。

  服务为本。这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本质要义。服务是图书馆永恒不变的使命与责任。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是服务理念的转变。图书馆的“供给侧改革”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服务理念,改变被动等侯的传统思维与僵化做法,把“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的理念贯彻到行动中来,主动走近党校学工人员,将他们的具体需求与图书馆的主动推送相结合,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

  变图书服务为知识服务是服务内容的转变,这是图书馆服务的一个巨大飞跃。知识服务就是要改变图书馆“书籍卫士”的片面定位,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学工人员的需求为导向,参与到读者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挖掘与及时推送,为读者提供知识产品或解决方案。知识服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今后努力的方向。

  变固定场所服务为全方位文化侵染是服务手段的转变。图书馆要改变借阅室服务的单一模式,从传统理念上的“藏书楼”逐步转变成为“没有围墙的图书馆”、家庭和工作空间之外的“第三空间”。从图书借阅到数字资源建设,再到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书香校园”建设等等,党校图书馆要运用多种手段全面介入学员、教职工与研究生的学习、研究与工作的全过程,有的放矢,潜移默化,全方位地做好服务供给工作。

  创新引领。这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抓手,也是引领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何毅亭同志在全国党校系统图书馆工作会议上强调,图书馆要在“转型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既要坚守党校特色、坚守文化传承,又要创新办馆理念、服务模式、工作手段。这是对图书馆工作提出的总要求,也是今后努力的总遵循。

  从2016年开始,中央党校实施教学和智库建设创新工程。图书馆积极参加到创新工程中来,通过调动与激发全体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完成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目标,在个体与整体的有机结合中推动转型发展。结合创新工程的要求,加大了工作的创新力度。开通了“中央党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在书报刊服务上,正在着手筹划“你购书我买单”活动;针对学员课程设置,筹划建造流动书架;进一步改善阅读环境,打造温馨舒适的阅读空间;等等。在数字资源建设上,制定“四大专题数据库”建设方案及技术标准规范;配合党性教育主题,深度开发馆藏红色资源,编写红色主题的书籍资料。

  内部激活。这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主体力量。要实现图书馆的“供给侧改革”,就要在图书馆内部进行全面激活,充分调动图书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立足实际,中央党校图书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激发全体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工作能力与服务水平。一是机构精简。二是分解任务。制定《图书馆贯彻落实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与全国党校系统图书馆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按读者服务、数字化建设、文化服务与创新、业务指导、自身建设等五个方面列出重点任务,分解到各处室,定期督查落实和进展情况。三是改进管理。从本学期开始,按时印发《图书馆工作周报》。这是加强管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起到了政务公开、信息交流、强化监督的积极作用。四是和谐风气。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和谐馆风建设,成效明显。

  总之,图书馆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读者需求出发,以服务为中心,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全面推进图书馆的转型发展,以更好地满足服务教学科研、服务主业主课的需要。

  (作者系中央党校图书馆馆长)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