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学习班开班式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干部精准培训,为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如何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指明了方向。民族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开创“十三五”民族工作新局面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作为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国家队”和“主渠道”,应当主动适应新要求,在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化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实践。根据笔者近年来在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实践和研究,认为正确认识把握以下五大关系,是推进落实民族干部精准化培训的重要抓手。
一、准确把握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和干部教育培训的关系,实现培训对象精准化。
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民族干部包括“三支队伍”:民族工作部门干部要及时研究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完善民族工作政策措施和有关工作部署,认真抓好落实;民族地区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锋骨干和中坚力量;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与各族群众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指示精神,这“三支队伍”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政治素质要求更严、工作能力标准更高,教育培训工作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和干部教育培训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其独具性。按照“遵循一般,把握特殊”的工作方法,必须站在党和国家战略的高度,从民族工作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特殊重要作用,科学运用现代干部教育培训的先进理念,深入研究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与特点,准确把握“三支队伍”的胜任特征、能力需求和培训需求,完善与民族工作专题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分类分级开发制定不同等级的教学大纲,不断提高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准确把握“学与用”和“教与用”的关系,实现培训目标精准化。
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干部教育培训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与用”是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要矛盾。同时,教学相依,在干部教育培训实践中,“教与用”也是非常突出的一对矛盾。因此,有必要在认识上对“学与用”和“教与用”之间的关系加以明确,以准确体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与本质。
从目标来看,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应立足于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和民族干部能力建设两大核心,紧扣民族工作新形势、新任务,跟踪民族地区发展新情况、新要求,提高民族干部驾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为实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学”的方面,要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理论武装、经验交流、实操训练,切实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依法治理能力和落实政策能力。在“用”的方面,要适应新时期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不断破解民族地区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升学习者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培养训练优秀的民族工作者。
根据《条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化办学水平。“教”是培训机构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应当充分体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办学特色,遵循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突出学习者主体地位,在互动中强化学习者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作用。所以,“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与用”、“教与学”是解决“用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手段和过程。
以单元论坛为例。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在中长期培训班中根据专题设置安排单元论坛,每一个专题模块结束后,组织数名学员代表围绕专题,紧密结合学习内容,谈体会、谈收获、谈感悟,推动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改善工作,效果显著。在此,单元论坛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促进了“学”到“用”的有效转换,使学习者有意识地将学习成果加以思考运用,增强学习力和胜任力,从而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的培训目标。
三、准确把握统一要求和按需施教的关系,实现培训内容精准化。
《条例》对干部教育培训共性的内容作出了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应立足自身职能定位,打造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分类分级,按需施教。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工作和重点对象,准确把握统一要求和按需施教关系,在努力实现培训内容精准化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一是将组织需求和个性需求有机结合。民族干部教育培训首先应该符合和满足组织需要、事业需要,主抓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强化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重点加强中央关于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工作实务的教育培训,关注并研究兴边富民、城市民族工作、特色村镇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民族工作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同时,结合民族干部岗位职责及其能力素质要求,关照和兼顾差异性需求。例如,民族地区基层干部要注重学习做好基层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的民族工作部门干部,需要学习掌握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管理办法、涉及民族因素的应急事件处理办法等。
二是分类、分级设计不同培训内容。民族干部“三支队伍”各有不同的履职要求、能力要求,需要定制个性化培训菜单,真正做到科学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什么就补什么”。例如,民族地区县处级干部培训应突出战略思维、应对复杂局面、把握民族政策、争取人心、科学发展能力的培养,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培训着重高效执行、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变革创新能力的培养,少数民族女干部培训应适当增加性别文化、女性领导艺术、职场礼仪修养等相关内容。
三是加强前期需求调研和后期效果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等形式,广泛听取、收集培训需求意见,全面建立学员培训满意度评价机制、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对课程设置和授课质量进行评估,将调研结果和评估结果转化为设计安排培训内容的重要依据。
四、准确把握知识、能力、经验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培训方式精准化。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目前,学院以开设短期培训班为主,探索举办中长期班。针对学制限制这一实际情况,学院以创新教学方式为突破,围绕教学中心,全面引入现代干部先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设计,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灵活把握知识更新、能力提升和经验交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根据班次类型和培训主题,有的班次以理论武装、知识更新为重点,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讨班为代表,主要采用讲授式、研讨式方法,搭建宣讲中央最新精神的平台,在研讨互动中通过“滴灌式”教学使精神入脑入心,再辅以教参阅读、撰写心得体会等学习活动,实现更新执政观念、提升战略思维的培训目的。
有的班次以思维训练、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扶贫攻坚能力建设”专题研讨班为代表,以专题讲授为统领,优配组合体验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从县域经济、民族文化旅游、城镇化建设、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等多个方面,通过课堂学习和现场考察帮助干部了解熟悉扶贫措施和办法,在研讨座谈中碰撞工作思路、反思工作实践、提升业务能力。
有的班次以视野拓展、经验交流为重点,以“城市暨社区民族工作”专题研讨班为代表,围绕城市社区民族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开展结构化研讨,集体探讨可行性办法和建设性方案;围绕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举办“实践创新”主题论坛,交流典型经验,树立学习榜样。其中,包括全国闻名的先进经验,如宁波“北仑”经验、武汉“百步亭”经验等,让学员丰富了视野,看到了差距,学到了方法。
五、准确把握项目评估和学习考核的关系,实现培训效果精准化。
按照《条例》要求,在干部教育培训项目中,要加强对干部学习培训的考核和监督,以及对培训项目、课程的评估。学院主要通过在培训项目中发放《培训满意度调查表》和《教学课程评估表》,从学员角度了解掌握项目及课程评估信息。其他评估渠道包括来自与上级领导、业内专家的交流,以及由中组部提供的在委托培训班次中获得的评估结果。学习者考核办法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两个层面,前者指学习者在培训期间的行为表现。如参与积极性、学习思考深度、在集体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做的贡献、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用情况等,以观察、座谈、统计、随机访问等方式为主;后者指由学习培训活动所引起的学习者在业务结果方面表现出的变化情况,通常采用回访调查、组织反馈等形式。
学院在培训考核评估领域多头并进。目前,正以加强过程评价为推手,着力推进考核评估体系的层级化和立体化发展。根据国际的培训效果评估有关研究,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考核评价应纳入培训项目评估体系之中,将学习者接受学习培训活动产生的主观感受、满意程度、学习收获作为评估培训成效、衡量培训质量的重要依据。尤其应注重培训成果的转化,即学习者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否引起其行为变化,能否有效实现学习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转化,应作为评估培训效果的重要标准。所以,深入研究民族干部教育培训项目评估和学习考核二者之间的融合方式和途径,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有利于深入了解培训效果,全面掌握培训工作的成效与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水平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