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相关链接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路径

2017-09-22 16:26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海丽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9月10日,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在成立20周年之际,举办“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端学术论坛。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慎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等14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出席论坛并发言。本次论坛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由来及成果,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未来发展的新路径,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国家民族立场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度结合,从文明互鉴角度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多元文明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对“文化自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谈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对文化自信的科学论述,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我们要从历史的整体的意义上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自信,重要的是要善于揭示和把握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优秀文化中相贯通的内在的价值观念、民族美德、人文精神。今天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文化上追溯,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包含了为中华民族社会理想而奋斗的最高追求。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追求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认为,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所有优秀文化的自信,既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今天我们讲文化自信,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信。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大地的伟大实践,以中华民族为实践主体,必然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依赖于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深度结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宗良认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正确稳妥地处理好三组关系:即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文化为根据、吸取国外一切积极文化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曙光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体现在中国人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解、接受与实践的过程中。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理性与人文价值的有机融合,既要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逻辑,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的合理分化与有机整合,还要重视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之对整个社会发挥价值规范和精神引领作用。

  与会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就新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的思想体系,其先进性在于它的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这一实践中,要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成果,来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提升中国文化价值的软实力。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