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相关链接

构建开放共享的科研数据管理制度

2018-03-06 10:56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于风程  

  核心阅读

  在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从数据中创建理论和获取知识,决策咨询同样离不开科学严密的数据支撑。为提升教研咨水平,更好地发挥智库功能,党校系统应积极探索构建以数据开放共享为目标、以科研数据知识库为核心的科研数据管理制度。

  近年来,伴随e-science的发展,科研模式正发生巨大改变,科学研究正向数据密集型(Data-Intensive Science)的新型科研方式发展,科研数据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正在被发现和承认,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从数据中创建理论和获取知识。因此,对科研数据进行科学管理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也就成了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数据管理就是指在科研数据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组织,确保数据能在需要时被再发现、利用和共享,以最大程度实现科研数据的价值。

  但是,现阶段国内的科研数据管理主要是采用个人分散管理的模式,数据保管在科研人员手中,数据的数字化程度不高。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并不是科研数据管理,而只相当于是科研数据保管。这种数据保管方式存在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数据容易因保管不善而遗失、因手工操作而查找效率低下以及数据不能有效共享。科研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数据除了少部分通过发表论文、形成研究报告等形式实现共享外,大部分数据也许就被锁在档案柜中了,然而这些“沉没”的数据对其他研究者来说可能依然有很大价值。毫不夸张地说,科研数据无法共享是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

  当前,构建开放的科研环境并加强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是促进科研发展的重要任务。数据共享主要有数据知识库、数据期刊、学术期刊的数据说明文件这三种方式,从实践效果看,数据知识库是目前共享效果最佳也是应用最多的方式。

  我国的科研数据管理起步稍晚。2002年科技部的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实现了气候、水文等行业领域的数据共享,2008年又启动了“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工作,中国科学院也建设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武汉大学的“高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复旦大学的“社会科学数据研究中心”也都开始建设,等等。但总的说来,我国开展科研数据管理工作的机构和投入使用的科研数据知识库数量还较少,尽管2016年7月公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构建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国家数据开放体系”,但目前国家层面还没出台系统、完整的科研数据管理政策,科研资助机构也未规定科研数据的管理与共享,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党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这就必然涉及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教研人员在承担课题及调研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数据。党校作为党委和政府决策的思想库,正在大力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在大数据时代,决策需要数据支撑,决策咨询同样需要数据支撑。因此党校科研同样呈现出数据密集化趋势,在“所有的科学都要变成数据科学”这一无法回避的趋势下,党校同样需要加强科研数据管理。

  目前全国党校系统在科研数据管理方面还较多地采用个人保管数据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校教研咨水平的提高。为提升党校教研咨水平,更好地发挥党校智库功能,党校必须创新科研数据管理制度,即构建一个以数据开放共享为目标、以科研数据知识库为核心的科研数据管理制度,这也符合《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提出的“建立开放的科研体制”的要求。

  以开放存取方式构建党校科研数据知识库,这是创新科研数据管理制度的核心。科研数据知识库(Research Data Repositories,RDR)是存储和管理科研数据、支持科研活动及其知识创造的一种信息基础设施,是推进科研数据开放共享的基础环节。数据知识库的数据来源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的方式由教研人员提交,也可以通过自动索引等技术从其他数据库抓取,经过进一步整理衍生而成。考虑实际情况,党校应以教研人员上传科研数据至科研数据知识库的开放存取方式为主。

  党校教研人员是数据生产者和所有者,创建科研数据知识库需要教研人员积极主动地上传数据。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教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使教研人员放心。科研数据知识库需要依托于强有力的大型存储设备、高性能的服务器及服务终端等基础设施和软件工具,因此必须安排技术精湛的专业人员负责,从而有效避免计算机病毒、水火等侵袭,促进数据的长期保存。二是提高检索效率。科研数据知识库对数据进行自动描述和标识,建立索引,提高数据的可发现性,实现自动检索,有效提高检准率和检全率,相比于教研人员个人保管数据手工检索大大提高了检索效率。三是上传数据过程要友好。要提供简单便利的数据上传模式,或者协助教研人员上传数据,尽可能地减少教研人员上传数据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四是尊重数据拥有者的数据权益。要规范数据引用,引用者在引用研究数据时,须注明出处。尊重数据拥有者的“封闭”权利,即允许在科研期间数据不共享,文章没发表前关键数据保密。提交者可以在提交数据后自由更新数据文件。五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开放共享数据与绩效考核、课题结项、经费支持等相联系,鼓励共建共享。六是要提供培训和咨询。大多数科研人员对如何较好地管理科研数据并不熟悉,要提供多种方式的培训,对科研数据组织、保存、发布与共享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要提供实时的咨询与协助。

  制定完善的科研数据管理政策是创新科研数据管理制度的关键。目前在党校系统,科研数据管理还属于比较新的事物,完善的科研数据保存和共享的政策还没有出台,这必然影响党校科研数据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有必要制定《党校科研数据管理政策指南》来加以规范,明确科研数据管理的流程、数据管理计划时间表、数据标准、数据提交规范、共享方法、使用规范、数据版权与隐私、资金支持、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各相关部门的职责等。由于政策产生效益具有长期性,一段时间后还要对政策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估,并与时俱进地予以修改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制定之初要强调顶层设计。要考虑将来全国党校系统共建一个统一的党校科研数据知识库,以整合全国党校科研资源,实现科研数据的共建共享,发挥协同效应。为此要注重标准化,应制定党校科研数据管理的统一标准,防止因各地标准不一导致建成的科研数据知识库不能互联互通而形成数据孤岛。

  加强部门协作是创新科研数据管理制度的有力保障。科研数据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需要信息技术及大型存储设备的支撑,需要专业的数据监护人员,还需要教研人员的支持,单靠某一部门的力量,无法完成科研数据生命周期内的管理任务。因此,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图书馆、信息中心、各教研部等多个部门需要协调配合,创新科研数据管理制度,并确保制度切实落地,才能有效提升党校的教研咨水平。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