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相关链接

江苏省睢宁:四种党建模式助力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2016-11-16 11:23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秦玉锦  

  睢宁是个有回、苗、彝、白等37个族别、3700余少数民族人口的县。除有2个相对集中的回族聚居村组以外,其他多为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而来的婚进人员,现散居在全县各镇(街道)。作为全省1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我县在2012至2015年实施的“脱贫奔小康工程”中,已经达到中央提出的2020年贫困人口人均收入4000元的全国扶贫标准,全县建档立卡的142户、427位少数民族群众全部脱贫。但结合我省提出新一轮脱贫攻坚人均年收入6000元标准的新定位,我县尚有107户137人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贫困。这意味着,在易脱贫人口基本脱贫后,当下我们所面对的贫困人员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尽是难啃的“硬骨头”。为此,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了“以党建带扶贫”的四种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助力少数民族群众稳定脱贫攻坚。

  一是“党组织+特色产业”模式。我县全面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认真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着力完善少数民族群众服务体系,为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大力支持。特别是在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中,县民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党组织发挥职能和信息优势,在县民宗局党组的牵头协调下,坚持从民族村组的资源现状出发,本着输血与造血、扶志与扶智、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帮助经济薄弱的民族社区“定一个脱贫规划、扶一种产业、引一个项目(企业)、育一批能人、强一个班子”,发展特色产业。县直公安、民政、教育、商务等部门党组织,帮扶包挂的睢城街道后园民族社区,经集体调研、论证规划,帮助该民族村建设了7000多平方米的菌菇种植基地。投入当年就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40万多元,直接带动了37户的低收入少数民族农户务工增收。社区的设施大棚果树种植也渐成规模,经济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好。

  二是“党员+结对帮扶”模式。“穷村要变富,关键在支部”。依据县三年(2016—2018)精准脱贫规划,我们重点抓好村组党员队伍建设,构建了“党支部引领党员,党员服务低收入户”的模式,并将此作为党员践行“两学一做”的重头戏。一是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组织各村组党员,深入少数民族农户做实做好建档立卡工作,着力把扶贫对象弄准、把贫困状况摸清、把贫困原因找细,使精准扶贫对象明细化、准确化。二是在思想转变上下功夫,加强对村组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升党员真情扶贫能力。组织群众到周边地区参观学习,激发贫困少数民族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加强走访沟通,摸清贫困少数民族群众的真实想法,帮其打破“等要靠”思想,促进党员和贫困群众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三是在结对帮扶工作上下功夫。在我县开展的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中,先后选拔了100多名机关优秀后备干部下派到经济薄弱村任第一书记,其中有47名党“支书”与47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结对帮扶。指导他们运用产业扶持、劳动力培训、电商扶持、专项贷款等政策,帮助他们走养殖、种植、个体经营等多元增收的路子。县委还以“帮扶户能不能脱贫”作为衡量合格党员的一项重要标准,倒逼党员在扶贫中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如今扶贫工程建设呈现出了党员转作风、扶贫见成效、农民得实惠的叠加效应,推动了农村面貌的新变化。

  三是“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在助力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攻坚中,我们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引导具备一定条件的党支部牵头先行先试,召集有条件、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愿望、有强烈脱贫意愿的少数民族低收入户,成立产业合作社,积极为他们提供市场、技术、信息、资金等多方面服务,引领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李集镇东圩社区根据本村回族群众意愿,分别建立了食用菌种植、肉羊养殖等三个合作社,组织46户回民群众先后投入近180余万元,共同发展生态种养殖,并帮助合作社拓宽销售途径,实现纯利润收入100多万元,直接带动13户少数民族贫困户脱离贫困,解决了11名少数民族闲置劳动力的就业,同时还带动辐射当地及周边饲料加工业的发展。睢城街道后园民族社区党支部依托城区区位优势,利用原有的供销商业基础,通过集体资产注入和家庭集资相结合,开办了两家中型购物超市,筹建了一个小型物流配送中心。目前两家超市年上缴国家税收近100万元,固定招收低收入家庭的19名少数民族中青年妇女就业。

  四是“民宗局党组+少数民族发展项目”模式。我县民宗部门党组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工作,真情助力少数民族村组经济发展,把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低收入、特困少数民族群众身上,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努力促使精准扶贫合理化、有效化和可持续化。在指导李集镇东圩、睢城街道后园两个民族社区因地制宜开展少数民族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在成功申报中央和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基础上,县级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共实施了11个少数民族发展项目并完成建设。修建村内道路40余公里、1座便民桥和5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新建少数民族安居房11户,建成6000平方米的养殖圈舍,举办少数民族群众劳动技能培训11期;发放回族等10个少数清真食品补贴130人次,购置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器材2套,完善了民族村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幸福指数。与之同时,全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一点通”信息查询系统已经完全接通使用,该系统包含了江苏农业网、江苏为农服务网、睢宁农业网,以及中国睢宁门户网站、睢宁县网上村委会和睢宁县委组织部远程教育网,以方便少数民族群众查询和学习最新的各类涉农政策、栽管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态、农业技术视频等信息,深受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

  “以党建模式”助力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攻坚的实践证明:创新迸发扶贫新活力,探索打开发展新天地。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只有让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深入人心,切实用足扶持力度,才能真正使贫困群众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也只有促进党员干部与群众上下一心、同频共振、苦干实干,形成利益和情感的共同体,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