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相关链接

兴边富民行动背景下,边境地区如何实施乡村振兴

2017-11-22 16:10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郝彧  

  自1998年国家民委倡议发起“兴边富民行动”以来,国家于“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连续编制并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规划》,极大地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受特殊的历史、自然、地理和复杂的周边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同其他地区相比,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贫困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各类人才严重匮乏,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亟待提升,部分地区反分裂斗争和维稳形势复杂严峻。这些问题在边境地区的乡村表现得尤为突出。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详尽地绘制了边境地区发展的蓝图。党的十九大又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时代发展和政策支撑的双重有利条件下,边境地区乡村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在兴边富民行动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边境地区面临的一项重大实践课题。

  一、兴边富民行动给边境地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深化,脱贫攻坚全面展开,国家对边境地区全方位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面临难得的机遇。兴边富民行动的深入推进,给边境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规模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铺平了乡村发展的康庄大道

  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结合精准扶贫脱贫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动,我国的边境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民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态保护成效日趋显著,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的缓解。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全面铺开,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网络日趋密集化,乡村道路硬化工程大大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状况。各民族、各区域之间的交流往来和经济贸易、物资流动更加方便,为边境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铺平了道路。此外,在边境农村实施的安全饮水工程改变了边境居民“靠天吃水”和靠人力畜力引水的局面,农村水利灌溉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农田改造工程等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产条件。

  (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边境乡村农业的转型升级

  在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过程中,我国边境乡村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通信网络信号几乎达到全覆盖,为边境地区农民了解外界、拓展学习渠道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在道路交通完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高速公路”打破了边境地区农民“坐井观天”的地理环境局限。在通信设施完善的基础上,移动终端、网络设备不再是生活奢侈品而是必需品,边境地区乡村从封闭走向开放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农业正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转型升级,“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农家乐、山水庄园、生态农业基地、田园旅游等一系列农村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产业融合促进了乡村的立体化发展

  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互相融合进一步推动了边境地区乡村的立体化发展。在交通便利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推动下,边境地区乡村实现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式已经指日可待。同时,加工制造业、特色服务业将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边境地区乡村立体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全方位推进,将大大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此同时,边境地区乡村的能源、矿产、森林的资源开发利用,将会增加居民的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将会改善边境地区乡村的生态环境;文明村镇、和谐村镇的建设,也将改善边境地区乡村的社会环境。此外,国家民委持续开展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项目,也将使得边境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趋于城乡一体化,大大丰富边境地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探索边境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

  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要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笔者认为,在兴边富民行动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重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边境地区乡村居民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其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农民工工资水平逐年攀升,直逼大学毕业生工资水平,甚至部分行业工种的工资水平已经超越了大学毕业生工资水平,这使得边境地区农村出现了“读书无用”的观念。同时,部分边境地区乡村刮起了“夸富风”“比富风”,严重侵蚀着传统的淳朴的乡村风气。相比物质文明建设的加速推进,边境地区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构建文明乡风迫在眉睫。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边境地区乡村实现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在边境地区乡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持续深入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整体上提高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水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阻断文化糟粕的代际传递。

  (二)完善基层治理制度,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导致了农村社会裂变,要求我们用新的思维来看待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在传统的社会秩序下,农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并不突出,农村基层权力竞争并不激烈,农村基层干部腐败也不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利益群体的分化、国家对乡村建设力度的加大、乡村社会价值需求的转变,必然引起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同时,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大,不同区域间、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规模也日益扩大,在为边境地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活力的同时,也导致社会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此外,边境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内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村干部权力寻租等问题。这些新变化、新问题,都考验着新时期边境地区乡村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支持,具体体现在选调优秀驻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监督、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从治理效果上来看,这些政策和措施的确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资金缺口和人才流失的困境。从长远来看,要保证边境地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按照《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中“加强边境地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的有关要求,立足边境地区乡村社会实际和当地群众发展需要,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完善依靠政府主导的农村基本公共品供给为主、市场和其他非政府组织补充为辅的乡村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三)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推进资源的再配置再平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在资源配置的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优越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被城镇所吸附,造成城乡资源的两极分化和极度不平衡。比如,乡村的很多自然资源只有运送到城市才能展开加工。而在开采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乡村居民只获得了收益的较少部分,却承担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所带来的后果,这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经费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对乡村的发展来说无异于杀鸡取卵。而从蔬菜和粮食生产来看,原产地的农产品价格其实不高,而菜市场上的粮食蔬菜价格并不低。中间的差价在流通环节中逐步扩大,而农民从中受益并不多。

  在边境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资金、技术等重要资源。而要改变当前不平衡的城乡资源配置方式,必须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靠城市对农村的反哺,扩大城市对口支援农村的范围,增加城市对农村的人才援助和资金援助,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互动和城乡共生,推动资源的再配置再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推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四)打造农民创新创业平台,营造农村创新创业氛围

  “改革创新,活边富民”是《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边境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之源。当前,边境地区乡村开展创新创业行动,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边境地区乡村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技术基础。在“互联网+”经营模式和物流行业的兴起等因素促进下,农村经济发展依然有很大的潜力,近年来农村淘宝的发展已经揭开了“互联网+”对传统农业改造的序幕,如果各级政府能够提供农民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将会引导农村劳动力的回归,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另一方面,在现代多元化的学习媒介推动下,边境地区乡村赴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能和营销经验等,在创新创业的强烈意愿的驱动下,他们更愿意回避城市中激烈的就业竞争,选择回乡创业。边境地区乡村的当务之急,是按照《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的要求,“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消除制约边境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相关新政策、新举措在有条件的边境地区先行先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提升边境地区开放水平、产业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打造更加坚实的创新创业平台,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回乡创新创业,激发广大边境地区乡村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潜力,为边境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西南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研究》 (项目编号:2017SZYQN74)的阶段性成果。】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