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相关链接

武陵山片区扶贫脱贫应处理好“四大关系”

2017-10-30 16:45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世忠  

  扶贫脱贫是一项长期工作。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围绕扶贫脱贫中的薄弱环节,各级政府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加强了扶贫脱贫的系统谋划,从源头上促进了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和贫困户精准脱贫,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武陵山片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武陵山片区由于特殊的历史、自然地理、经济及社会文化因素,存在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减贫速度慢、减贫成本高及脱贫任务重的困难。面临这些困难,在积极推进武陵山片区扶贫脱贫的进程中,应处理好四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一、正确处理精准扶贫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在坚持“输血”的同时,更应注重“造血”的功能培育。要通过激发贫困户创业致富的热情,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渐打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助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是从宏观政策调整的角度看,必须改进扶贫方式,以适应我国扶贫工作的战略转型。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扶贫工作战略经历了从单位制、项目制向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的转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实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顺利实现扶贫工作的战略转型,必须改进扶贫方式,必须弄清楚哪些人是真正的扶贫对象。2014年初,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全省所有贫困村、贫困户的信息都被录入了省扶贫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该省的扶贫部门还逐一分析这些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为贫困户“量身定做”帮扶措施。接下来,该省的扶贫部门每年及时更新数据,将因病因灾返贫人口纳入进来,将脱贫人口筛选出去,真正做到了“六个精准”。

  二是从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角度看,必须坚持扶贫开发与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紧密结合。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到人与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各自工作侧重点不同,推进方式不同,但二者是异曲同工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做到两者统筹兼顾,才能相得益彰:通过到村到户到人精准扶贫,以点带面推动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整体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让贫困农户看到希望、增强获得感,积极主动参与到精准脱贫的活动中。在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着力推进贫困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着力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贫困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形成“合作社+贫困户+市场”的产业扶贫模式。对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支持他们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由“输血”变“造血”。

  三是必须着力在能力素质提升上实现突破。一方面,要完善贫困县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扶贫工作,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贫困户覆盖,切实兜住民生底线、促进社会公正。另一方面,要整合好各类培训资源,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切实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真正做到培训底数摸得清、措施跟得上、效果看得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此外,扶贫工作还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找准“贫根”,从根子上扶贫。既要“扶志”,引导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念;又要“扶知”,教育贫困户学习文化知识、掌握致富技能。要让贫困家庭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帮助他们培育自身兴趣、树立人生理想,并鼓励他们为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二、正确处理增加收入与提高可持续创业就业能力的关系

  在武陵山片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既要着力抓好近期脱贫问题,还要为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在扶贫资金的投向上,既要把促进当前扶贫对象增收脱贫作为首要任务,又要探索建立促进扶贫对象可持续稳定增收的门路、渠道和长效机制,特别要在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性收益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治贫困人口的脆弱性返贫和长期贫困问题。尤其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电商扶贫,加快贫困地区商业网点信息化改造,让贫困农户尽早融入信息社会。

  二要统筹考虑健康、教育、技能等层面的长期治本之策,使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明显提高,最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对低收入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把增加贫困群体收入与提高其可持续创业就业能力统筹起来。

  三要积极构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为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提供就业机会。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脱贫和创业脱贫计划,力争使每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都能掌握一门以上的就业技能。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乡一业”“一县几个骨干品种”的支柱产业梯级结构,开展乡村旅游创业培训,扶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让贫困人口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实惠、在农产品增值中富起来。

  三、正确处理激活内生动力与外部有效帮扶的关系

  贫困群众是扶贫开发的受益主体,也应是扶贫开发的实施主体。这就要求扶贫开发工作要积极化解极少数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矛盾。

  一是从宏观政策调整的角度看,应以“内源发展”逐步取代“行政推动”作为精准扶贫新战略。“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状态得到了较大改善。新农村建设重视加强国家财政支农力度,优先供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突出了政府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中的主导地位,相对弱化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具有典型的“行政推动”特征。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转型中国家”向“城市化国家”的过渡阶段,应以“内源发展”逐步取代“行政推动”作为精准扶贫新战略。

  二是从发挥农户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角度看,应着力培育贫困户自力更生的能力。有些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虽然有交通和信息闭塞、资源贫瘠、处于生态和水源保护区域等多方面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有些人自身见识有限,难以突破外出就业的“心理挑战”,不肯外出;有的贫困户家庭生活没有目标,致富没有规划;有的贫困户缺乏技能,学习意愿不强;有极少数贫困户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没有发展愿望。因此,解决贫困问题,固然离不开外部的项目、资金、技术的输入推动,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贫困户自力更生。精准扶贫就是要教育引导贫困户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三是要优先消除阻碍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注重提升贫困户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管理的能力。突出贫困户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在结对帮扶过程中,让贫困群众以主人翁的身份和地位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脱贫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这是加强和改善各级政府调控和引导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的必要选择。

  四、正确处理精准扶贫与不同阶段和类型的教育供给关系

  习近平同志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教育扶贫要注重通过需求导向、分类培训等方式,实施定向扶贫和精准扶贫。

  一要弄清楚教育扶贫的内涵和外延。教育扶贫就是营造起“扶志扶智”的良好氛围,实现“人的素质先脱贫”,转变一些贫困人群的“等、靠、要”观念,引导贫困家庭主动发展致富。教育扶贫包括“扶教育之贫”和“以教育扶贫”。前者是指直接针对各类教育系统中的在校贫困生的资助,属于教育救助的范畴;后者针对的是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贫困地区贫困劳动者基本素质的提高。这两个概念都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应被混为一谈。因此,我们应按照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为教育扶贫精准定位、精准施策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要着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问题。应着力解决城镇教育“班大人多上学难”和农村教育“点多分散质量低”的结构性矛盾。首先,要通过贫困地区教师培训,提高贫困地区的教学水平,让贫困地区学生尽可能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其次,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吸引高端人才投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并且加强投入的合理使用,调整布局思路,以就近入学为原则,采取集中办学跟分散办学相结合,推进不同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其三,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搭建开放的远程教育平台,从而缩小城乡、东西部的教育资源差距。

  三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致富中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通过在贫困地区群众中开展技能培训,形成长效“造血”机制,助力提升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技能和本领,帮助农村孩子和城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命运,努力实现“职教一人、脱贫一家”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助力基层干部提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四要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是促进青少年社会阶层流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就可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贫困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多了,就有可能带动一个区域尽早脱贫。因此,武陵山片区开展教育扶贫,应以“改善条件、提高本领、增加发展机会”为目的,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扩大片区内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并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当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本文系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武陵山片区教育扶贫案例与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17-GME010)、中央高校基金项目《武陵山片区教育扶贫实践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CPS17042)的阶段性成果。】

浏览次数: